人际称呼是社会观念的外化,庸俗化的称呼正是一些官员“老大”、“老板”做派的反映。这不但破坏了党内民主氛围,还损害了公职人员在群众中的形象。
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指出当前广东省党政机关部分党员干部爱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儿们”、“兄弟”等。这些出现在党员干部之间的庸俗化称呼,不但破坏了党内民主氛围,还损害了公职人员在群众中的形象。
人际称呼是社会观念的外化,庸俗化的称呼正是一些官员“老大”、“老板”做派的反映。在庸俗化称呼构建的小圈子里,起维系作用的是江湖义气。既然要讲义气,下属犯了错,做“大哥”的怎能不袒护;领导出了事,“小弟”就要忠心到底。如此一来,对党纪国法的坚守被宗派主义取代了。而且,领导干部成了“老板”、“老大”,总得有点相应的“配置”:权力地位高人一等,平等的同志也成了主仆;衣食住行得体现身份,奢靡之风自然形成。
之所以会出现庸俗化的称呼和做派,与现实中的权力运行和官员交往模式密切相关。在很多单位部门内部,“一把手”的权力往往不受限制,党内民主生活也只是形式,这就给他们当“老板”、“老大”提供了基础。而且,一些基层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平时脱离群众,交往限制在官员们的小圈子里,相互间为了表达感情“称兄道弟”,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陷入小圈子,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就成了家常便饭。比如原黄山市政法委书记王建设,在当地就以“哥儿们多”著称,大到帮地产商非法拆迁,小到为“哥儿们”摆平酒驾,沦为小利益团体的“贴心大哥”。
事实上,党员干部富有情感,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感情寄托于谁,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小圈子服务。同事之间的情感,看重的不是私交,而是齐心合力干好公务;同志之间相处,依靠的也不是称兄道弟的义气,而是对党性原则的坚持。对他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行为视而不见,才是真的不负责任。当落马官员倪发科抱怨“早处理我两年,犯的错不会这么严重”时,绝不会对那些平日里“一口一个老板”的人表示感激。
话说回来,改变称呼的关键还在于改掉公私不分的江湖习气。这既需要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履职,也需要通过群众监督的力量,把官员手中的权力关进笼子。管住官员当“老板”、“老大”的做派,也就杜绝了庸俗化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