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企健身祛病,为民企清障除碍,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翼不偏废、双轮共驱动,发展活力的激发才会持续澎湃
“我的孩子怎么就这么倒霉,我们这个家怎么就这么倒霉。”年初,中石化实行“网上统一公开招聘,阳光引进”,一位无法再安排子女“内部接班”的职工表示无法接受。
“银行说先把原来贷款还了,我再马上贷款给你,等还了贷款,银行马上就变脸。”上半年,面对银行的“选择性惜贷”,一家温州鞋类企业的负责人言辞颇为激烈。
两则看似不相干的抱怨,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维度上观照,一边呈现国有经济对“扭曲的劳动力市场”的艰难矫正,一边道出民营经济在信贷市场上的无奈弱势,二者交相叩问,指向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时代命题。在谈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个重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将“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列入其中。下一步改革,如何啃这块硬骨头,关系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关系到我们能否有效激发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
制度如何激发活力?告别“高度集中”,走向“充分竞争”,市场经济的铿锵足音是最好诠释。企业改革的编年史上,不乏这样的动人记述: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一旦体制改了,效率与效益便以几何级数喷涌。这份“多出来”的活力与创造,就是人们常说的制度红利、改革硕果。积35年之经验,以“改制”推动国企的中流击水,以“松绑”鼓励民企的弄潮远航,并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风正一帆悬”。
豪饮红酒成“学习”,公共电梯成专用,投资运营成本高,服务群众质量低……这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国企查摆出的“四风”问题。对此有高管坦言,作风之弊的背后是过度行政化的“大企业病”:有的重大决策“拍脑袋”,矿产等海外投资败笔连连,缺乏责任倒究机制;有的管理者以权谋私,一些粮食企业暗藏“空买空卖”、滋生监守自盗的“硕鼠”;而作为全民利益所在的国企,不少上缴的红利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盈利状况尚不相称……从产权明晰到管理规范,从公司治理到监督机制,改革的脉动昭示着“共和国长子”的未来方向。
相对于许多国企的顺风顺水,现实中,民企遭逢的壁垒已见多不怪:准入门槛望而生畏,“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你来我往;“吃拿卡要”的乱收费、欺下瞒上的“过头税”时有耳闻;不少企业仰赖民间借贷,年利率常高达20%以上……欣慰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多方呵护非公经济。行政许可总清单即将公开,医疗服务等领域“非禁即入”,“营改增”与结构性减税在路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屡发力,大刀阔斧的动作,传递出“两个毫不动摇”的改革导向。善待最宽广的“就业容纳器”,尊重最温暖的“科技孵化机”,假以时日,必将造就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关键支撑。
国企民企血脉相通、休戚与共。国有企业野蛮生长,会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步履维艰,反过来又会拖拽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所以,为国企健身祛病,为民企清障除碍,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翼不偏废、双轮共驱动,发展活力的激发才会持续澎湃。从这个意义上讲,国企民企改革并非各行其道,而应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此基点上促动国企民企“万类霜天竞自由”。
企业改革被称为市场改革的“惊险一跃”。改革初期,年广久和他的“傻子瓜子”曾为赚了100万元饱受非议,雇佣140多人被指“资本家复辟”,终因邓小平的明确表态而闯过难关、迎来春天。今天,面对重重藩篱,筑牢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根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新,以制度红利的释放,激发改革发展的活力,我们依然期待这种远见卓识,呼唤这种闯关勇气。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7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