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周刊--新闻报道--人民网

 

 

编者按:

    金秋九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此行,沿着古丝绸之路,以卡拉库姆大漠中的绿洲阿什哈巴德拉开序幕,从穆尔加布河岸边的马雷,到世界上年轻的首都阿斯塔纳;从阿拉套山麓的“苹果城”阿拉木图,到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塔什干;再从“东方璀璨的明珠”撒马尔罕,到天山脚下的山城比什凯克……
    一路走来,谈得最多、看得最多、想得最多的,还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共同振兴丝绸之路。

聚焦(中央)
李克强: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致辞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必须是有就业保障和居民收入相应增加的增长。
网友冉洁一嘉:李克强“成人之美”彰显“中国好形象”
  “成人之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出一种包容友善、互利共赢的精神品质。李克强总理在谈及参与国际事务和对外经济合作时引用这句古语,传递出坚定不移推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信心,向世界展示出合作交流的中国形象。
网友晓风追月:李克强为何说“中国经济奇迹”进“第二季”?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中国的改革就是创新。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远未完成,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和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中国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是最重要的发展支撑。
思考辨析
关键字:房叔 受审

新京报:“房叔”受审,怎么没说“房”事?
  “房叔”曾被纪委核实实际拥有房产21套。本以为,此次庭审,能让其21套房产来源全部水落石出,遗憾的是,审判过程中仅提及蔡彬2套房产。而“房叔”涉嫌受贿的数额,也与其“囤房”的价值看上去不相称。
网友顾仁:“房叔”与房无关是件葫芦案
 在反对腐败的斗争中,需要的是纪检部门的铁面执纪,需要的是司法部门的严格执法。面对腐败分子,不能有任何的柔情,也不能有任何的疏忽,更不能给腐败分子留下法律的“华容道”。有关检察院、法院要能公开“房叔”案与房无关的理由,以释公众心中的疑团,这也是一种接受群众的监督。
网友清秋流筝:直播“房叔”被判不如“直播”权力运行
  笔者认为,直播“房叔”一审宣判固然是法治的进步,但若想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贪污腐败,还需“直播”权力运行。将社会监督之力,逐渐内化为政府部门自我监督的一部分,形成长效机制,用实实在在的公开、直接有效的监督,换来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和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
关注(地方)
罗志军:党员干部要管住小节、守住底线
   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管住小节、守住底线,坚决抵制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网友林伟:“管住小节守住底线”是警心的忠告
    用“一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常常审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谨小”,也要“慎微”,不断改正自己身上那些与党性原则、与道德情操格格不入的“小节”,时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抗拒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唯其如此,才能永葆“大节”不丧失,走好人生每一步。
网友醉枕江山:“小节”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 
  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测试纸”,小事不慎将酿大祸,党员干部,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群众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品行优劣,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上来判断。
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网友罗瑞明:达标表彰评估项目要清还要“堵”
  评比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抓得是落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并非所有布置的任务都必须进行评比,有些进行督促检查就可以。即使是要评比可以从平常的工作中进行了解,还可通过网上投票进行,并非就一定要组织人马,浩浩荡荡到实地去。评比多,不仅评比者多出不少事,而且给被评比者也带来不少的麻烦。
网友葉归根:做实“谈心”需以“诚”字当头
  坦诚沟通、真情互动,才能使干部群众放下思想包袱,敢于“敞开天窗说亮话”,说实话、讲真话,才能把实情兜上来,把问题找出来。针对各项棘手的民生问题,真正做到用心听立查立改,真行动立查立办。切实把听民声、 纳民意、 惠民生落实到实处。
网友葵向阳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站位要正
  在自我批评时,要选对“正衣冠”的镜子,不能满足于站在“哈哈镜”面前,看着里面变形的自己哈哈一笑了之,而是要站在平面镜前,正视自己,发现缺点,纠正错误。特别是对自己原则性的问题,要敢于将问题置于放大镜下,仔细观察,细细研究发现其危害并加以改正,让放大的危险时刻警醒自己。
妙 论

群众留言板

    党的群众路线像是一股暖流,流进每一个国人的内心。食品安全、腐败问题一直是老百姓所痛恨的社会问题。现在领导下基层,进门串户,让老百姓冰冷的心有了解冻的希望。希望这种风气能够长就,最好能用制度加以保障。
 
您认为,造成公车改革“回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方碎片化尝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
改革触及官员的既得利益,阻力较大
权力缺乏外部监督,改革具有随意性
车改方案制定因缺乏民众参与引质疑
我要发表留言(现有留言: 条)
  • 匿名发表  署名:
  • 验证码:

  •    
  • 留言须知
  • 责任编辑:方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