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论坛:“三不”干部辨析

张德修

2013年08月27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不”干部,是群众形容某些干部的老词,既有褒义也有贬义。

  几年前,它一方面指“有功劳不伸手,有苦劳不计较,有疲劳不抱怨”的优秀干部,另一方面也指那些“写不了、说不了、做不了”的庸碌干部。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眼里的“三不”干部又指下面一类人:有些干部“深入群众”时,一不会“融入”,报告讲话口若悬河,面对群众哑口无言;二不愿“心入”,吃喝游玩时间充裕,群众工作抽不开身;三不敢“深入”,表现政绩争先恐后,遇到矛盾腾挪躲闪。

  群众是干部的服务对象。干部不能“自说自话”,善于听取群众意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辖区内是否“一民不安”,有何“民间疾苦”,不能靠闭门猜想,干部要去调研,要去听。

  在听取群众意见时,有些干部表现为另外一种“三不”:不想听、不真听、不全听。不想听,是因为习惯了下命令,适应不了“做人民的小学生”;不真听,则是群众你说你的,听完仍我行我素;不全听,就是记下肯定成绩的话,舍弃批评挑刺的意见。

  有同志认为,以上这两种“三不”,本质上是“四风”问题的翻版,而践行群众路线须力戒“虚招”,需要有另外一种“三不”:不摆架子、不走过场、不踢皮球。

  不摆架子,才能打开群众心扉。1961年初,刘少奇到湖南农村调查研究。起初,很多群众不敢讲真话。刘少奇说:“我们下来调查,是请教你们,向你们学习……中央也好,省委也好,县委也好,要靠你们讲真话。”说完恭恭敬敬向大家鞠了个躬。这样一来,大家打消了顾虑,话匣子像水阀一样打开,争着向少奇同志汇报。

  不走过场,要求长期化制度化。山东烟台福山区,从2011年开始,一个干部对接20户农家,去听各种心声,并联系区镇政府部门单位,解决农户实际问题。为了防止“走形式”,区里建立制度,要求一月至少一个电话,一年至少拜访一次,并向农户做回访。3年来,这一制度正在发挥效用。“低保不公平”,“卖菜卖不出去”等问题,都在聆听中获悉,并逐步解决,民众测评满意度则不断上升。

  不踢皮球,才能真正建立威信。了解群众意见,只是开始,接下来要答复,要解决。那就不能说官话套话,不能来回踢皮球。青岛市长及各区(市)长公开电话,要求对所有群众来电要服务到底,不允许再疏导群众拨打其他电话。这样一来,避免了踢皮球,节约了群众办事时间。

  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我们需要哪种“三不”干部?答案一目了然。显然,我们不需要“不会融入、不愿心入、不敢深入”、“不想听、不真听、不全听”的干部,而需要更多“不摆架子、不走过场、不踢皮球”的干部。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有些还上升到制度层面,成为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比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等。这些行之有效的“路线”,都有一根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没有群众路线作为基础,我们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将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民主集中制既不能很好地“民主”,也不能很好地“集中”,办不好事情,更办不了大事。

  从此意义上讲,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摆架子、不走过场、不踢皮球”,不仅身入群众,又心入群众,和群众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才有可能落实好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27日 04 版)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