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二百三十二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选登其中四篇短论,在《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一文中,习近平指出,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
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人民网 8月2日)
在实际生活中,尽管规章制度针对性强、设计严密,如果执行不力,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益。这种“制度休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央政令不通,群众权益受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制度看得见却摸不着,导致“制度休眠”,主要表现在:一是好政策落实不力。近年来,中央出台的惠民、利民政策很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生变形走样。二是监管缺位让制度沦为一纸空文。有的具体执行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损害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权威。三是具体办事人员“躲、拖、推”应对群众诉求。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对攸关群众利益的事情推诿塞责,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制度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好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制度患上“肠梗阻”,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习惯于只对上负责,面对群众提出的棘手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次,是扭曲的政绩观作祟。对有利于自己政绩的就积极主动;相反,则敷衍了事,互相推诿。此外,一些职能部门斤斤计较于部门利益或个人得失,而不是从群众利益出发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破解“制度休眠”困局,让好制度发挥最大效益,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地方考核指挥棒侧重于GDP指标,经济指标成为考核重点,造成一些干部热衷于招商引资,大上项目的状况。立政绩考核的民生标杆,推动领导干部重视民生问题,做到对民意、民声入脑、上心,而不把群众中特定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当成“杂音”,使得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好制度落实到位。
建立科学可行的考评机制。抓住考评这个关键点,保障相关制度得到全面、高效的落实。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评机制,每项制度做到有执行、有考评、有反馈,推动群众各类诉求的解决,形成正确的导向,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
加大监督惩处的力度。任何规章制度都要有责任追究机制,明确不执行怎么办,谁来负责任,如何处罚。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懒政”、“庸政”等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严厉的问责,转变各地各级干部作风,推动创先争优。
让群众参与激活制度。在提高制度的透明度的同时,让群众对领导干部干得好坏与否拥有发言权,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参与进来。通过群众评议,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