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浙江日报:何谓大学之“大”

裘一佼
2013年06月26日13:34   来源:浙江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高考离我快有10年了,和那时相比,眼下众多大学已经学会了用微博、微信、MV推介自己,这般“全媒体互动”真让人眼花缭乱。有的向考生炫耀“出了最多的政要”,有的显摆“培养了最多的企业家”,更有学校晒出了“校花”、“校草”。当然,最显要的位置,少不了就业率、A级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这些让大学引以为豪的数据,成了不少考生评价大学的重要标准,但大学之“大”,岂是数据所能囊括。当这个秋季来临,孩子们提着行囊走进大学校门时,这些数据早已抛在了脑后,他们可能更多期盼的是自己的大学能最以学生为中心、最让学生有归属感、最让学生想念,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大学”。

试想,如果毕业后,学生仍然心牵母校、关心那里的变化,虽然不能说那是最好的大学,但起码可以说,这所大学是有魅力的。其实,在欧美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很多大学里,校友一直是推动大学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或是通过捐款,或是进入校友会,对大学的一些重大决策提出意见、产生影响。正是因为有他们,大学才不断与社会沟通、与时代互动。

从这个角度看,眼下受不了高温而“求空调”的大学生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学思考:怎样以学生为中心、怎样让学生有归属感、怎样让学生想念。学生们晒出各种奇葩的避暑方式无一不在质问一个现实:一所大学,不乏代言学生权益的组织与机构,为何没有肩负起最起码的学生与学校的沟通职能?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大学之大,聚拢的是思想最活跃、权利诉求也更多元的年轻人;大学之大,更因营造畅通的沟通渠道和理性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的诉求表达,方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和记忆。

所以,对大学而言,那些数据都是过眼云烟,真正要思考的,是一种软实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在许多年之后,记得母校、为母校自豪。一所大学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

(责编:吴斌、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