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轮改革创新最需要人才,上海当前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党政干部队伍
记者:封寿炎
访谈嘉宾:胡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解放评论:上海已经到了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的关键时期。在谋划未来的过程中,除了要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促改革,始终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还必须牢牢树立人才是上海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如何将这一理念落为现实,您有何建议?
胡伟:上海新一轮改革创新最需要人才,也最急缺人才。通常人才因社会发展所需分成不同的类型、层次,在我看来,上海当前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党政干部队伍。
在选人用人方面,最重要是通过好的制度选贤任能,把有真才实学、实干精神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30多年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套选贤任能机制,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领导干部。
现在的首要任务,就要通过制度强化选贤任能机制,特别要强化细化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谁有才能、谁办实事、谁出成绩、谁清正廉洁,群众是最清楚的。
与此同时,如何通过一套科学方法评价政府部门干得怎么样,也很重要。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通常包括三块:输入、输出和结果,重点看结果,要结果导向。
也就是说,要想让评估起到实质性作用,不仅要看政府做了什么,还应当看其所做事情起到了怎样的实际作用。目前不少绩效评估重点是看输入和输出,这很可能会导致被考核者为做事而做事,需要注意避免。
解放评论:加快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被上海市委列为今年第一号重大调研课题。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如何让选拔基层一线年轻干部,真正成为上海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
胡伟:国际通行的官员升迁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论资排辈,主要针对事务官、文官序列,按照工作年限、绩效等逐级晋升。因为很多政府事务需要经验,没有一定资历也很难服众。这种机制虽然很稳定,但活力不足。另一种机制是选举和任命,主要针对政务官序列。这个机制可以打破年龄和资历的限制。
一个理想的选人用人机制,应该是年纪轻的跟年纪大的一起竞争,谁更合适就用谁。如果能坚持以这样的理念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长此以往,年龄必然是正态分布的,可以自然形成一个高质量且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所以,按我的理解,此次课题调研立意长远,并非单一强调人才的年龄因素。它的努力目标,是一个更公平公正、适应上海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胜劣汰机制。
解放评论:除了要抓好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上海要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还需要大量符合各种专业领域要求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的选拔任用,应注意什么问题?
胡伟:党政干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所以公信力特别重要。德也好,才也好,最后都要为提高其公信力服务。相较而言,企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很有德、很有才,群众也认可,但他把企业经营破产了,那就不行。他不仅要把企业搞上去,还要把品牌树起来,把企业赢利持续扩大。因此,在选拔任用企业领导时,应该把更多权力交给企业和市场,更多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人才市场的作用。
又如,经济领域有一些纯技术人才,高级金融人才更具特殊性,对他们的选拔任用,需要行业内的评估。因为这些人的业务工作太专了,他们行不行,不是内行人搞不清楚,必须进行同行评估,不能只是领导说了算。
对于包括科研技术人才和智库在内的高知群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营造宽松研究环境。如果管得太多,很可能会限制他们问题视野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发挥。
解放评论:要广开纳贤路、广纳天下才,必须坚持五湖四海,打破各种界限。但知易行难,引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上海现有人才机制就面临一个困境:国际市场跟国内市场人才价格相差太多。
胡伟:这个现象我也关注到了。如果不按照国际市场的价格,我们很难引进人才;如果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引进人才和国内人才待遇又差距太大,由此造成的矛盾不容小觑,甚至已经出现“请来女婿,气走儿子”的情况。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比如,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先到甲单位,将甲单位的待遇都拿到了,又跳槽到乙单位,待遇再拿一遍。
可见,在建立人才机制上,引进、储备多少人才不是目标,打造一个真正开放、公平、激励正向竞争而非恶性竞争的平台才是目标。这是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针对各种人才的不同特点分类管理指导。在这方面,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平台建好了,游戏规则拟定了,向所有人开放,不问你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大家都可以积极参与、公平竞争。这样才能激活人才资源,让更多国内外人才为上海的建设事业做贡献,让各类人才真正有机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