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机关单位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属于一个部门的干部,上班时,有的写材料、搞汇报、访群众,忙的晕头转向;有的却是喝茶、聊天、看报,闲的优哉游哉。
众所周知,现在的机关工作大都遵循“分工不分家”的原则。也即是说,分工虽有不同,但都是有事大家做,以确保彼此的工作强度差不多。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呢?
就笔者观察,原因很简单:一些“闲者”总是拿“能者多劳”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作“挡箭牌”,为自己的不干事推托责任。他们在人前通常以“庸人”自居,把重活、累活、得罪人的活都推托给“能者”,并强调不是自己不想做,而是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乎,这些工作就不可避免地落到了他们口中那些“本领大、能力强”的“能者”身上了。
客观地说,能者多劳是人类社会分工合作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一个人能力越大,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需要为社会付出的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当“能者多劳”逐渐异化成一些人“懒政”的借口时,就值得警惕了。因为从实际看,“能者多劳”的原因是“庸者多闲”,而非工作需要。
长远来看,如此的“分配不公”,首先会影响到机关内部的和谐氛围,给机关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其次,会使那些老实肯干的“能者”压力过大、劳累过度,进而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影响其工作的续航能力;最后,那些“闲者”长期马放南山,工作能力渐渐丢失,一旦遇到特殊需要,也只怕是难当重任。而且,让这些人长期事情不做、工资照拿,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极不负责。
“能者多劳”成为“懒政”借口,归根结底还是部分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群众观念不强,始终把工作当成是为别人做事情,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不愿吃一点亏,受一点苦。他们未曾想到,党员干部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难题,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生活幸福的渴求。党员干部努力多一点,付出多一些,让老百姓困难少一点,幸福多一点,不仅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
因此,要彻底改变机关干部中这种不良的“懒政”作风,就要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培养,努力提高其服务群众的主观意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从制度的角度对干部履职加以规范,进一步从监督的角度对干部“懒政”加以惩戒,确保“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