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大众日报:为何说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

2012年11月26日08:50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历经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发展红利会不会因为以劳动力为首的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而消失?劳动力红利已经或正在消失,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何以支撑?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给出了回答。他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因为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还有9亿人,虽然,劳动力成本会大大增加。他进而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中国经济巨大成就来自于廉价劳动力的看法颇为流行。这观点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改革前中国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价格更为低廉,可中国并没有实现举世公认的迅速发展,更没能形成影响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原因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人很便宜,但是我们的体制很贵,贵到很多事情不能做、不能想,是改革开放把这个制度运行的成本降低了,把学习世界最先进经验的成本降低了。有了制度运行的低成本加上要素的低成本,才有了经济的发力。

这说明,改革红利和要素红利不在一个层面,但要素红利必须靠改革来释放。没有改革的突破,制度成本的降低,劳动力价格再低,再有全球化的吸引,中国恐怕也很难享受到发展红利。过去30年我们这样走来,李克强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最大的红利,意味着改革之路还必须坚定走下去。

有心人已留意到,十八大报告中86次提到“改革”,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李克强在这次会上提醒与会者,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两个目标并列相提。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前面,又增加了一个“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在中国,改革这个词是有特定含义的,主要指的是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一个“更多”,一个“更好”,说明在这些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远未理顺,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今年是中国明确提出市场化改革方向20周年。20年前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意义非凡。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格局已初具形貌,一般商品劳务的价格基本上已由市场决定,但是关键的要素价格还不是市场供求决定。核心资源、要素、行业等领域的改革与准入,进展有限,门槛很高。具体来说,政府手上掌握资源过多,过度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使扭曲市场的事情屡见不鲜,政府部门自我利益化倾向也有加剧之势。而行政权力过大,导致发展关键不是争夺市场,而是争取政府掌控的资源,加大了寻租空间,也弱化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经济建设轻民生改善,重政府管理轻民众参与,导致民生欠账过多,也制约着社会的自我发展。

问题所在,也是中国的发展潜力所在。这正说明制度改革和资源潜力释放的空间还很大。只要我们能够把更多资源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制度优势,就能够保证新的人口红利,新的资源红利的出现。比如,虽然,廉价劳动力是不可持续的,但人的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是会提高的,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会提高的。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就是因为能创造激活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的效率环境。

当然,改革红利不会自动变现。获取改革红利,首先方向要对。方向已明,还需要选准突破口,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和扎扎实实、义无反顾地向前推进。只要我们着力打破垄断,放开管制,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并在收入分配改革、社会组织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实现突破,由此释放出的生产力,必将成为中国经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动力。(盛刚)

(责编:乔业琼、赵娟)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