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奏响“民生改善”时代最强音--评论--人民网
人民网

十八大报告奏响“民生改善”时代最强音

倪洋军

2012年11月09日08:2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篇幅,所占的比重较多,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效。初步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了免费城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民生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民生改善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时期,较好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民生”这一词汇。民生问题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造福祉的最直接、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民生改善”的再动员、再部署。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一个国家昌盛,人民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改革等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件件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大会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制度办法,必将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励、鼓舞人民群众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有待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任编辑:谢磊、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