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船觀瀾:你手中有權嗎?

張慶波

2016年12月13日09: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一部名為《永遠在路上》的電視專題片在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中引發熱議,“權力的任性”也成了不少人飯后茶余的談論話題。現實生活中,權力之於普通黨員、干部而言,似乎在高處、很遙遠。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手握權力,不一定皆為領導干部﹔權力所用,一些人也不一定都是為民服務。但凡在你的工作范圍之內,你選擇先干這個還是先干那個,先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那個問題,先服務這個人還是那個人……這些都代表你已經在掌握和運用著權力。

  如此看來,許多黨員、干部都被賦予了權力。不說選拔干部、審批項目這等大事,就是辦手續、開証明之類的小事,我們視之為瑣碎平常,群眾卻可能從中讀出權力的味道。你若生硬,群眾就會忐忑﹔你若怠慢,群眾就會焦慮。權力是具體的,干部往往就是通過處理這樣那樣看似雜事、瑣事,帶給群眾權力的直接觀感。所以,“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濫權必追責”這句話具有普遍意義,這是對每一名黨員、干部的要求,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應當正確識權、用權。

  應知道權力用於何處。早在2010年,習近平同志就強調,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如何才算用權為民呢?心中不能裝著狹隘心理、惰性思想和急功近利,心中得有大局、有遠方,想著的應是讓群眾的腰包更鼓、社會的發展更快﹔回應群眾訴求不應糊弄,解決群眾問題不能懈怠。搭舞台、送溫暖、解困惑應是黨員、干部工作的常態,權力不能變成群眾利益的障礙源、攔路虎,每一項工作都應從群眾是否滿意來著眼、推動和評判。

  應知道如何對待權力。對待手中的權力是敬畏還是輕慢,工作中出現問題是努力破解還是冷眼漠視,群眾提出訴求是積極回應還是推三阻四,直接折射出黨員、干部的權力觀。若視權力為干事創業的“拄杖”,權力就會賜你力量和信心﹔若視權力為假公濟私的營生,權力就會予你巨鴆和毒藥。隻有真正“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精力花在群眾身上,抱負放在事業之中,黨員、干部的角色才能不出格、不“跳戲”,將來退休時,才能帶著充實感和滿足感離開崗位,不留遺憾。

  應知道如何運用權力。用權的方法關乎邊界、底線和紀律,不能打擦邊球、開特殊通道、不能做因人廢制之事。中國人重人情,工作中免不了有人套近乎、打招呼,要求行個方便。可一旦送了人情,就折了政策的權威﹔開了后門,就壞了制度的規矩。敢於說不,才能敢於擔當﹔敢於較真,方能贏得尊重。確保權力的運行始終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內,才能守護公正,做到心安。

  十八屆六中全會指出,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領導者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應“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在與老百姓的每一次交往中,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審慎用好每一份權力,讓群眾收獲滿滿的獲得感。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3日 17 版)

(責編:黃瑾、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