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對“執法記錄儀選擇性損壞”的擔憂,別當笑話聽

士心

2016年07月04日09: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發生一系列執法風波后,日前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機關執法視音頻記錄工作規定》,備受矚目。

據媒體7月3日相關報道,從1日起已正式實施的這一《規定》,對警方常見的6種現場執法活動,都要求進行全程視音頻記錄。相關記錄保存期限,原則上不少於6個月,如果作為証據或事涉重大復雜案情等4類情形的,須永久保存。未按規定記錄或完整保存以及擅自發布的,要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由於《規定》是在有關執法風波發酵中出台,所以有人認為,這屬於公安部門的應急舉措。事實不完全如此。早在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提出,要“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此后,公安部就著手起草公安機關現場執法視音頻記錄工作規定。有的地方還先行一步,為一線執勤民警配備了執法記錄儀,以提高接出警以及其他執法活動的規范性。但因為是各地自行操作,在落實過程中,出現不少問題,引發不少爭議。這次公安部《規定》正式出台,顯然要對現場執法記錄工作進行全面規范。

這種全面規范的好處是雙向的。一方面規范了公安機關的現場執法活動,防止個別人員越權執法、濫用權力,損害警察形象﹔另一方面對涉案人員也是一種約束。迷信的人很怕“舉頭三尺有神明”,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一般人雖不迷信有“天眼”,但面對攝像頭這一“電子眼”,言行也會收斂許多。這種雙向震懾,對防止產生誤會、降低沖突烈度,都有重要作用,總體上有利於警察形象的重塑,提高公安機關公信力和執法水平。

不過,正是由於《規定》醞釀已久,並不完全因事而發,所以似乎也沒有全面、直接回應在經歷若干事件后,目前人們對現場執法記錄制度的深度疑慮。比如此前有的地方雖有必須配備執法記錄儀的規定,卻有人說便衣執法不能配戴。比如兩人同時出警不可能執法記錄儀全壞,卻說設備損壞無法記錄。比如當事人抗法多有視音頻記錄為警方作証,而群眾反映警方有越權行為時,常因執法記錄儀“損壞”導致記錄缺失,以至於人們造出“執法記錄儀選擇性損壞”這一名詞,反映了人們對相關規定無法落到實處的擔憂。

從已出台的《規定》內容看,仍難徹底去除類似疑問和擔憂。除了上述疑問《規定》沒有正面解答,《規定》提到,對應當記錄而未予記錄,或“剪接、刪改、損毀、丟失現場執法視音頻材料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然而,依照的是什麼規定,不得而知。有關單位和人員應負多大責任、追究到什麼程度,都未明確。一旦相關資料缺失發生爭議,警方該負什麼法律責任、有無舉証義務,也很模糊。執法相對人認為警方應當公開完整視音頻材料而得不到回應,又該如何尋求法律救濟,更無依據。

說到底,正如專家所言,《規定》屬於“部門立法”,就難免部門“內規”的缺陷。要求與規定都是本系統內部的事情,甚至相關數據也都在內部保存,責任追究沒有與法律對接,更沒有引進法律監督與社會監督,落實程度還得看公安機關內部的推動力度大小,在公眾眼中公信力自然會打折扣。

盡管如此,《規定》的出台,仍是公安機關規范化執法邁出的重要一步,值得肯定。下一步,似應重點針對群眾擔憂,在當前執法過程中警民沖突日益增多新形勢下,想辦法認真落實視音頻全程記錄要求,切實防止“執法記錄儀選擇性損壞”。這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執法透明度,防范和減少執法不規范問題,降低執法沖突風險,還可以有效解決執法取証難問題,起到保護執法人員、保護當事人權益以及提高案件處理質量的多重正面效果。

法治進步就是這樣通過不斷改進,一點一點推動的﹔人們對警方執法活動的信任與配合,也是這樣通過不斷完善,一點一點積累的。公安執法活動在這種全方位監督中,失去的只是誤解,獲得的將是更多信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作者文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