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京報:動蕩中的全球經濟遠未到悲觀之時

2015年08月26日08:36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動蕩中的全球經濟遠未到悲觀之時

  全球經濟還遠未到如此悲觀之時。一方面,當下並沒有促使全球經濟形勢逆轉的安全事件發生。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的運行環境總體來看在趨於改善而不是惡化。

  上周以來,全球市場突陷恐慌。本周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股市周一暴跌8.5%,回吐今年全部漲幅,周二繼續暴跌﹔美國三大股指周一一度全部觸發熔斷機制﹔歐洲三大股指跌幅達4%左右,泛歐績優股FTSEurofirst 300指數收盤重挫5.4%﹔日經225指數周一收盤下跌4.61%。

  其他市場與股市一樣黯淡:涵蓋22種大宗商品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本周一創下1999年以來的最低點,國際原油連續8周下跌,創下了1983年以來的第二長連跌期,銅、鋁等基本金屬跌至6年新低。不少新興市場貨幣也跌至低點。

  股市、商品貨幣、大宗商品全部淪陷,不禁令人想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幕。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被不少輿論視為主要的風險源。

  那麼,狼真的要來了嗎?按照熊彼特的理論,經濟運行有一定的景氣周期。每一個中周期的時間大約為9—10年。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算起,已相當接近熊彼特的周期定義。而花旗的“經濟意外指數”從另一個側面為此作出了証明。目前這一指數已處於歷史高位,這預示著未來市場出現惡化將是大概率事件。

  但實際上,全球經濟還遠未到如此悲觀之時。一方面,盡管當下從中東、歐洲東部到朝鮮半島,仍然遍布危險的導火索,但並沒有促使全球經濟形勢逆轉的安全事件發生。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的運行環境總體來看在趨於改善而不是惡化。美國經濟處在堅實復蘇的進程當中,隨著希臘與國際債權人達成第三輪救援協議,歐債危機蔓延的風險已初步消除,基於對以往金融危機的深刻反思,全球金融業的監管都有所加強,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現第二個“雷曼事件”。

  中國股市自6月中旬以來的大幅下跌,很大程度上是資本市場制度設計不夠完善的反映,而不是經濟基本面的全部寫照。盡管在實體經濟層面仍面臨不少挑戰,但需要看到,經濟數據的變化部分是主動調整結構的結果,中國經濟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此外,服務業的增長能夠部分對沖制造業的下滑。中國仍可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更重要的是,中國不缺少應對貨幣危機的外匯儲備,也不缺少應對經濟下行的政策儲備。25日,中國央行決定,自2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自9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准、息雙降,與正在進行時當中的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建設等一起,為激發經濟活力、釋放改革紅利、有效輸出過剩產能提供了巨大空間,並共同構筑了應對各種市場危機的防線。

  當然,對於近期市場的劇烈動蕩也要保持足夠警覺,需要建立起應對市場動蕩的有效機制,避免恐慌情緒反復向實體經濟傳染。但也應該看到,從宏觀層面,中國經濟整體形勢企穩,而且,存在巨大的回旋空間,穩增長、調結構、“雙創”等已經在開始發揮作用,可以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仍可保持合適的轉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