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日報:深刻把握法治思維的內在特征

丁蓓

2014年10月31日10:31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深刻把握法治思維的內在特征

怎麼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踐行得更好、更到位?首先必須深刻把握法治思維的內在特征。法治思維,是按照法治理念、原則、精神和邏輯進行分析、認識和思考的方式。從根本上說,這種思維是推進公平與正義的思維,有利於協調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利益,形成最大公約數。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及其說明28日發布,法治中國新圖景愈發清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強調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角一經吹響,全黨全社會迅速掀起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的高潮。怎麼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踐行得更好、更到位?首先必須深刻把握法治思維的內在特征。所謂法治,就是管理國家、治理社會主要依靠法律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規范和規則,而不是某些習慣和辦法,更不是個人意志和看法。法治思維,則是按照法治理念、原則、精神和邏輯進行分析、認識和思考的方式。從根本上說,這種思維是推進公平與正義的思維,有利於協調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利益,形成最大公約數。培養法治思維,就是要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敬畏法律、尊重法律、服從法律、善用法律的風尚。一方面,要樹立法治信仰,在法律框架內行使權力,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要善於運用法律平衡協調各方利益,真正做到懂程序,講程序,按程序辦事。

“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法律是治國之重器,運用法治思維確保實現科學立法,才能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過長期努力,我國法律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我國立法質量和效率仍有待提高。有些法律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有些法律不大管用,有些地帶依然存在法律空白……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國家法治威信和效力。未來,隻有進一步把群眾呼聲、現實願景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法律,善於把黨的意志和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才能更好達到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於實施、在於執行。無論是行政、司法還是立法、執法,都需時刻謹記法大於權、法大於政、法大於情。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繃緊法治思維這根弦,常懷敬畏之心。事情越紛繁復雜,越需要依法而為﹔形勢越風波詭譎,越需要循法而行﹔感情越是深如大海,越要想想法律紅線。解難事要於法有據,做好事、辦善事同樣不能逾越法律。將法治思維運用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有了更有力的支撐。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仍然存在,利益固化的藩籬、思維固化的窠臼呼喚進一步突破。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都需要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以法治思維化解矛盾淤積,減少社會震蕩,緩解轉型陣痛,以法治營造更公平、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蓬勃發展……舟楫相配、得水而行,有了法治護航,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才能落得更實。

“法令即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我們要繼續“上下求索”、穩步前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