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鐵
2014年04月01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天下大同,不僅是四海之內,更是六合之中﹔自由發展,不僅是中國人的權利,更是所有人的追求。
追求和平的夢,追求幸福的夢,奉獻世界的夢﹔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習近平主席近日訪問歐洲,說夢想、談文明,外交之重結合文化之巧,頗為引人注目。而“中國夢”這一概念,也再次備受矚目。恰如外媒所感嘆,“世界的河流,將匯入中國的夢想”。
對於億萬國人而言,中國夢是一個能凝聚起最大共識、激發出最大力量的概念,而放在國際語境下,無疑也能很好地展示中國的形象,成為溝通的橋梁,贏得世界的共鳴。它可以如此高遠——正如習近平所言這是“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也可以如此具體——正如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所言這是“希望天下所有孩子特別是女孩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這些美好的、積極的夢想,都使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也是在這次歐洲之行中,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上發表文章,開頭就引述了兩個故事:有位比利時人,從2004年起,一直在中國西南邊陲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有位中國人,1990年來到比利時,用高超的醫術讓眾多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正像這兩個故事所詮釋的,越來越多的人超越國界的限制,在更大空間中尋找人生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也讓中國夢的提出,有了更為廣闊的背景:天下大同,不僅是四海之內,更是六合之中﹔自由發展,不僅是中國人的權利,更是所有人的追求。
正因此,中國夢有著世界的意義、普遍的價值。去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大熊貓為世界“打氣加油”﹔去年,中國出入境的人數達到4.54億,我們更緊密地擁抱世界﹔講中國文化、講孔孟之道、講諸子百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成為“時尚”……與世界分享,是中國夢獨具特色的重要內涵﹔和世界共贏,是中國夢理應達到的現實追求。的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外部環境——追求和平的夢,會造福更多的人——追求幸福的夢,而且會帶來“溢出效應”——奉獻世界的夢。
中國夢的鮮明特色,淵源於中國的歷史,植根於中國的現實。“鄭和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誼的種子,“絲綢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跡,而近代以來列強入侵帶來的痛苦記憶,更堅定了中國人捍衛和平的信念。當前,既有經濟總量世界第二、民生事業不斷進步的輝煌,也有發展方式轉型、利益博弈加劇的種種矛盾。復興之路上的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中國夢的中國特色,就是改革,就是和平,就是發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在與德國漢學家座談時,習近平用三組成語,詮釋中國文化應有的“自信、耐力、定力”。文化如此,復興之路上的每一個領域,何嘗不是這樣?經濟發展,即便下調的增長率引來各種議論,也要有“蹄疾而步穩”的從容﹔制度建設,即便面對所謂“歷史終結”的論調,也要有“風景這邊獨好”的自信﹔文化繁榮,更需要有大國氣派,站在“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裡”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隻有這樣,中國夢才能獲得走向世界的底氣。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文明和文明,定會走到一起。相信,世界文明的大河注入中國的夢想之后,必將變得更有朝氣、更富活力,給我們念茲在茲的這個世界一個更好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1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