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羊城晚報:政府“發函求情”勿在曖昧中忘了邊界

佘宗明

2013年10月24日09:23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勿在曖昧中忘了邊界

2010年10月30日,太原晉源區古寨村發生違法強拆事件,村民孟福貴被強拆者棒擊致死。事發后,太原市中院對17人作出一審判決。今年9月,此案依山西省高院裁定重審。庭審時,死者家屬孟建偉發現兩份由晉源區政府發給兩級法院、請求“慎重量刑”的公函。(10月22日《新京報》)

晉源這起暴力強拆案,最初曝光,跟孟建偉的“奔喪日記”有關:在“復旦大學博士生”的標簽烘托下,他的慘案還原與血淚控訴,迅速引發軒然大波,“驚動”了市領導。而后,當地迅即啟動了案情調查、循跡溯責等程序。

隨著一審判決的出台,人們都以為,此案已告一段落。誰料到,“劇情”竟迎來“第二季”:此案被裁定重審,且重審開庭時間被推遲。

在兩份函件中,都提到疑犯家屬多次上訪、希望減輕量刑,還稱為維護社會穩定,經區委區政府研究,特懇請法院“依法對其訴求予以考量”。

表面上看,公函中“依法考量”“慎重量刑”等表述,還挺克制,可慮及潛在語境,其傾向性頗為明顯:強拆打人致死,基於其惡劣程度與惡性影響,依“罪刑法定”原則,本就該重典嚴懲。而今,涉事區政府請求“考慮疑犯方的減刑訴求”,隻替單方說話,卻未慮及受害方利益,求情意圖不言自明。

更何況,政府逾越正當程序,給法院發函,涉嫌以行政干預司法。以函告方式介入案件審判,是對司法獨立的侵擾:政府與司法部門本該是平行制衡、兩不相擾的關系,而非“一家親”。在具體案件上,政府應有“避嫌意識”,若認為審判不公,可提供証據供法院裁決,而不是悄悄發函,直接干擾審判結果。

對法院而言,也應有起碼的抗干擾能力。若司法判決,動輒被“維穩”等名頭阻撓,被行政權力馴服,那司法與行政的博弈關系、平衡格局,也勢必被打破。

政府為疑犯“發函求情”,因其程序失當,必然引發諸多聯想:究竟是為維穩,還是有利益勾連,不好說。結合時過近三年,“誰是幕后主謀”仍懸而未決的情況,公眾隻能不憚以“最壞惡意去揣測”。

以發函手段干預司法的案例,這非首起。它抖露的,仍是司法與行政二元關系的失衡,本是“魏蜀吳”卻變成“劉關張”。改變這局面,有賴於制度框架的完善,也要靠個案防范與細節規避:比如在此案中,對政府發函的舉動,有必要清查責任,並予以糾偏。

政府“發函求情”,是角色越位。而要實現個案正義,亟須政府、法院各方遵循規則、恪守本分,避免在你儂我儂,曖昧不清中,忘了邊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