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績
廣州鎮街今年首次集體公開“三公”經費並不順利,先是164個鎮街中的92個按規定在4月公布2011年三公經費決算及2013年部門預算,72個缺席。再到9月1日大限前后,54個鎮街相繼補課,但至今越秀區18條街仍未公開。社會對此持續關注。
針砭“三公”公開已經是老話題,其關注度不減無非是瑕疵未除。就廣州鎮街晒“三公”而言,公開時限被藐視是問題之一。市財政局4月初發文要求區縣當月底前公布“三公”得不到兌現,引發政協委員韓志鵬追問並遞交提案敦請問責不晒“三公”的街鎮領導。在8月份市政府“擺攤問政”現場,韓志鵬再次追問,市財政局劃定“9月1日前公開”的時間表,最終還是有些單位“失約”。
“三公”公開可以隨意拖延?非也。2012年底廣州市政府印發《進一步規范“三公”經費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不按時公開“三公”經費將被問責。遺憾的是,無論后來才“補課”還是依然“按兵不動”的單位,無一被問責。越秀區作為“最后堡壘”,僅憑“街道設置進行調整”之說是否就能自圓其說、無需擔責?這是值得追問的問題。
“三公”賬本存在的另一問題是“敷衍性公開”。雖然廣州已對“三公”經費公開時間、內容、責任主體等做出基本規定,統一明確公開的格式、內容、時間和要求,並擬制定公開范本,但實際公開還多是“糊涂賬”。多數公開僅是簡單表格羅列幾個大數字,再加寥寥幾字備注,並無詳細說明。如有公車經費支出數據而無車輛數量,有出國考察項而無考察內容,使人無法判斷支出是否合理。此前某些鎮街公開公務接待費超百萬元被質疑后又撤下修改,更有“兒戲”之嫌。
誠然,近年廣州“三公”公開走在全國前列值得肯定,但以上問題也反映出“三公”公開存在“走過場”問題,亟待改進。從全國來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已進入第六個年頭,從中央單位到全國各地“三公”公開已破冰,但更多還僅限於形式上的突破。“三公”公開“猶抱琵琶半遮面”,反映出加快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進程、提高行政透明度依然任重而道遠,廣州也不例外。
“三公”公開是大勢所趨,相信隻要沒有“見不得光”的成分,公開就不難。遮遮掩掩或敷衍了事,隻會增添公眾疑竇。從根本上看,突破“三公”公開的瓶頸,首先要公開及時、細化。“三公”制度化、及時公開,才利於社會監督。細化或會“見光死”,所以很多單位設法繞開“雷區”,這就需要公開內容、格式的規范,不留游移的空間。而且,須強化后續監督,不能隻要公開了就萬事大吉。
尤為重要的是,必須建立與落實問責制度。不公開、滯后公開或應付式公開而官員毫發不損,是“三公”公開可能淪為“兒戲”的重要成因。與任何行政管理制度落實一樣,“三公”公開的嚴肅性離不開具體而嚴厲的問責機制護衛。在輿論倒逼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難”之下才被動公開,對質疑極力辯護,那不是正常的行政行為,而是“庸懶散”,無法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