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時評:問診“地方債”須短長相宜

周人杰

2013年07月31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搭建債務興城與風險防范之間的“平衡木”,短期矛盾靠調控,長期隱患靠改革

  

  蕭條的街道,破敗的公寓,失業與失望雙重彌散……一組美國“汽車城”衰敗的照片流傳網上。大洋彼岸底特律的破產,對國人而言,關心之處不僅在“一雙鞋換兩套房”,更在於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憂心。

  大洋彼岸的鏡鑒,提示未雨綢繆的必然。近日,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此前,審計署已經先后兩次組織相關審計,去年以來又對變化情況進行了抽查。可以說,中央對地方債問題始終認識清醒,恪守著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全面審計更多屬於防患未然的“疫苗注射”,關注的是地方債的長期管理與風險控制。

  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截至2010年底,地方債余額共計107174.91億元。最近兩年,抽查地區余額又增長了12.94%。總量的盤子大,近期的增量也在加速。更緊迫的是,在財稅壓力驟增、銀行信貸風險管控更加強化之時,有的地方融資平台過度依賴信托融資,甚至通過不規范集資“借新債、還舊債”。

  還要看到,地方債也並非洪水猛獸,其主要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更大格局處穩增長、厚民生。日新月異的道路交通,現代化的學校、醫院,在優化公共服務中承載我們共同的幸福夢想。可以說,良性而適度的地方舉債,對今天的城鎮化與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城市建設總有周期性,合理舉債是各國通例,市政項目的公益性強、回報率低,有些階段性償還壓力也屬正常。有改革開放30余年累積的物質基礎,不僅潛在風險可控,民生支出無憂,而且政府間轉移支付的兜底機制,也與數百億美元長短期債務無處買單的底特律不可同日而語,絕不會發生所謂的“中國版破產”。

  如何搭建債務興城與風險防范之間的“平衡木”?概而言之,短期矛盾靠調控,長期隱患靠改革。

  眼下來看,肯定不會即刻“斷奶”。債務鏈條的繃緊、斷裂,必將激發更多連鎖反應,加重經濟下行壓力,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隻有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保証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健性,才能穩住城市建設的底線,為改革贏得更大的空間。

  長遠計之,地方債的多寡不能是“黑洞”,必須通過充分的信息披露打消民眾的疑慮。在摸底基礎上,盡快健全風險評估和安全評級體系、預警機制,實現對地方債的全口徑管理和動態監控。當然,最終則需進行新型城鎮化的投融資機制改革,達到地方政府財權、事權的相互匹配,徹底走出土地財政的泡沫化陰影。

  短長相宜、標本兼治,是宏觀調控必備的勇氣與智慧。中國經濟日漸步入換擋期,結構調整與就業陣痛如何協調?貨幣發行與貸款難題怎樣統籌?穩定物價與收入增長能否雙贏?諸多“兩難”擺在面前,守住民生改善的下限,扼住投資沖動的上限,離不開調控的藝術,更需終結“不問債績問政績”的錦標賽,讓改革的紅利促動發展理念的嬗變。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31日 05 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