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長沙市曾將1108名各區和市直部門領導干部及民情聯絡員的聯系方式向群眾公開,隨后,各區、縣(市)也公布了本級領導干部的電話。但一年半后,《法制周報》以《長沙公示干部電話10個裡面有7個打不通》為題報道了記者的暗訪發現——有的領導干部認真回答了記者的問題,而有的領導干部則回應“打錯了”,或者直接挂斷電話,或者拒接。(據6月1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道)
公布領導干部電話,長沙不是首例。近年來,公布領導干部聯系方式幾乎成為展現政府開放姿態的“必修課”。溫州市曾公開了近600名機關干部工作電話﹔昆明市也曾公布從市委書記、市長到市直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的電話﹔山東菏澤市、陝西咸陽市等地,都曾先后公布過有關領導干部的電話。
此舉無疑給領導干部提供了密切群眾關系的新通道,為廣大群眾隨時反映情況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地方政府執政理念更加開放、執政方式更加透明、服務意識日益濃厚,可謂用心良苦。
但是,近年來各地“運動式”地公開領導干部電話不少都淪為“無言的結局”,半途而廢者比比皆是。從火爆登場、熱鬧一時到接聽率不高、問題解決率也不高,再到乏人問津、漸被遺忘,幾成規律,長沙方面前后熱冷之間的變化,不過再添了一個新例。《工人日報》就曾報道,一些城市的“市長熱線”開通之初紅火一時,后來就由熱變冷,逐漸流於形式。我們欣慰於這些地方的開放和透明,也失望於其“曇花一現”的尷尬。
公布領導干部電話的政策善意至少要有兩個預設前提:一是民眾有直接打電話給相關領導的“需求”﹔二是撥打官員電話后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前者依然多多少少透著點“人治”色彩,其潛台詞分明是遇事找領導,或者說領導“干預”才有助於問題的解決,以致日常性渠道和常態化制度黯然失色。至於后者,在很多地方的“市長熱線”難以盡如人意的尷尬現實面前,冀望於一個電話以及電話那端的一句承諾就可以解決問題,顯然缺乏制度性保障。公布了電話號碼未必有人會接,接了未必能給予滿意答復,答復了也未必會落實,落實了也未必能及時……仰仗單個領導干部的“政治自覺”顯然不如依靠剛性的制度約束,而零星的服務承諾也遠不如行政理念的整體革新。
由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職能轉變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政府的執政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少些“人治”思維,多些“法治”舉措,少些“曇花一現”型的“運動式”花哨創新,多些良性制度積累。如果每個政府部門均能恪盡職守,如果陽光行政普遍化,又何需民眾撥打相關領導電話“直接”申訴?實現行政透明和打造“公共服務型”政府,遠不止公布幾個電話號碼那麼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