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疼,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這是我的原動力……”這樣朴素而富有感染力的話,出自中國“最有名的農民”、華西村的“老掌門”——吳仁寶。
言必信,行必果。吳仁寶對群眾的真摯感情,不僅體現在言語上,更落實在行動上。縱觀他的一生,始終堅持以“讓窮人過好日子”作為最本真的“精神原動力”,砥勵自己執著前行、不懈奮斗,思想不息、腳步不停,生命不息、奉獻不止,將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庄建設成為“天下第一村”,探索了一種實現共同富裕的“華西模式”。
“個人富了不算富,華西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從小華西到大華西,再到江蘇省外華西,吳仁寶以自己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貧窮、奔向富裕、贏得人生出彩的機會。而他自己,在“功成名就”之時,卻一次次放棄了拿高資、住新房子、過好日子的“出彩機會”,始終居住在七十年代建造的逼仄的老房子裡,以“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隻佔一個床位”自律自勉,對自己的“窮日子”甘之如飴。如此境界,與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既一脈相承又實現了超越與提升。
民為黨之本,為民即為黨。在吳仁寶“望人好、甘受窮”這樣朴素的人生信念背后,閃煉著最純正、最鮮亮的黨性底色,這正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寫照。廣大黨員,從吳仁寶身上看到的是榜樣、是標杆、是動力。而人民群眾,從吳仁寶身上看到的則是黨性之光、是赤子之心、是為民之情。
吳仁寶雖然已經離開了,但他以自己一生的堅守、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奉獻,譜寫了一部“曠世傳奇”,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當前,在以各種形式悼念緬懷吳仁寶的同時,更應該把這種哀思之情轉化為奮進之志,看典型、受感動,學先進、見行動,匯聚起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引領著中國這航船駛向更加寬廣、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