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舉行的第四場記者招待會上,人社部副部長楊志明回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提問時談到:目前,經濟增速趨緩對就業的影響開始顯現,今年1-9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城鎮新增就業增幅從4月份以來有所下降,崗位需求有所減少,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有所增加。(11月13日《華商報》)
一直以來,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總量矛盾從未解決。但如果將上述數據——一個“下降”一個“減少”一個“增加”——放在今年將有700萬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與城鎮就業問題相互交織的背景下加以考量,就更顯就業形勢的嚴峻。這,應當是歡呼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及慶祝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果的時候,特別需要冷靜面對的一個問題。
其實從去年年末起,國家有關部委負責人已經多次談到“過冬”問題,先是去年12月,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兩次公開表示,“中央企業要做好3至5年渡難關、過寒冬的應對准備。”今年3月,國資委主任王勇也說,經濟形勢嚴峻情況下,中央企業“要通過管理提升找出風險點,止住出血點”。王勇后來還在央企強化基礎管理工作現場會上再次談到:今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市場需求增速放緩,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稅收、價格和信貸政策等因素影響,多數行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成本上升、資金緊張、風險增大、效益下滑的現象。中央企業實現保增長、保穩定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必須眼睛向內,將工作重點放在基礎管理上,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向管理要效益。而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會議總結講話中,也再次強調:我國經濟經歷了持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開始進入一個緊縮時期。這是由國內外市場形勢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所決定的。在經濟擴張時期,成本高低對企業來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而在緊縮時期,成本因素對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作用影響日益突顯,對一些企業而言更是關系生死的問題。面對當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降低成本工作,不斷開源節流、降本增效。
從以上領導講話的字裡行間,從“難關”、“寒冬”、“風險”、“出血”等等詞匯,我們已經不難看到發展速度放緩以后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而每當經濟形勢出現不好的苗頭或者征兆,就首先在就業上反映出來。可以說,就業也是經濟好壞的試紙。
民間有句話說:“晴帶雨傘飽帶干糧”,說的就是未雨綢繆的道理。何況我們已經感到了經濟放緩的冷意和就業形勢的壓力。此時,恐怕隻有未雨綢繆做好准備,才是應對風險的正確選擇。比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的勞動崗位和就業機會﹔比如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鼓勵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創業﹔比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再比如開展大規模技能培訓,讓農民工從“普通工”向“技術工”及時轉型┅┅所有這些措施,都需要政策扶持,都需要盡早出台。尤其是給中小企業和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提供越冬的“棉衣”,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懷。這一點非常現實非常迫切。不然,所謂鼓勵、引導、培訓,就成了空中樓閣難以落實。那時失業帶來的風險,就會不期然找上門來。(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