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7日15:30 来源:宁夏日报
裘志新的二女儿裘敏为父亲佩戴“最美奋斗者”奖章。
9月26日,永宁县实成小区一栋居民楼内走进一位手捧鲜花和奖章的女子。女子进门后径直走到卧室,对着躺在床上的老人轻声说:“爸爸,我替你领奖回来了!瞧,这是国家给的荣誉!”
老人缓缓睁开眼,凝望女儿手中的奖章良久,嘴角微微上扬。
“老头子,这就是昨天在新闻联播里放的‘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奖章!快摸摸,这是你的,沉甸甸的。”老人的妻子李凤香说。
这位老人便是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永宁县农作物种子育繁所原所长裘志新。
由于患有脑梗,裘志新已丧失语言功能,平日大多时光在床上闭眼静卧。
“难得看到爸爸睁开眼睛。”裘志新的女儿裘敏兴奋地说。
与裘志新一同出现在“最美奋斗者”获得者名单上的,还有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历史楷模。
国家为何把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颁发给裘志新?
记者跟随裘志新的家人、同事,探寻他不同寻常的人生。
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金色的麦浪上,也照得永宁县杨和镇王全村村民王保利心里暖暖的。
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为“宁春4号”小麦的铁杆粉丝,王保利已经种植该品种6年。
“好种子会‘说话’。颗粒饱满、抗病虫害,这些都能印证品种的好坏。多少年了,还是‘宁春4号’好!”王保利连连点赞。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自主培育的小麦品种约60多个,经过5次更新换代,如今能够牢牢扎根宁夏大地的所剩无几,但王保利认可的“宁春4号”创下了近40年久种不衰的奇迹。
时至今日,“宁春4号”依旧是西北春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更是我区小麦种植的“当家花旦”,占全区春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
书写这一奇迹的正是裘志新。
1965年,裘志新高中毕业,远离杭州,踏上支援西部的路程。
裘志新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就从事艰苦的田间劳作,深知农民的疾苦。初到宁夏的8年时间,裘志新在永宁县胜利公社务农,决定带头学习推广水稻薄膜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化学药剂除草等技术。
1973年,裘志新对农业科技的执着与追求,被永宁县良种繁殖场场长伍光义欣赏,并将其“挖”到永宁县良繁场,裘志新从此开启了农业科研之路。
“我相信,一粒种子能造福万千苍生!”这是裘志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良繁场,裘志新主要承担“三圃”提纯复壮及农作物栽培试验。为了搞好本职工作,他自学了良种繁育、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物统计等专业理论。
其中遗传学较抽象,很不容易搞通。裘志新经常骑车到宁夏农学院、农科院,向教授、专家们请教。久而久之,裘志新的专业知识积少成多,经他选择繁育的麦稻原种种性优良、生长整齐,增产显著。
当年春天,裘志新向爱人李凤香提出一个要求——在自家地里开辟一块田,用于小麦杂交育种。
“家里五口人靠这点地生活,你忍心从我们嘴里夺口粮?”李凤香第一次朝裘志新发火。
“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如果试验成功,产量只增不减!”从未开展过育种试验的裘志新心里没底,但不得不对妻子撒谎。
几经说服,李凤香终于同意分给裘志新半亩地。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科研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裘志新用废水泥袋改扎种子袋,以报纸代替高级硫酸纸作杂交袋,甚至一个小小的白纸标签、一个回形针,也是用了再用。
4年后,裘志新的诺言兑现,他与同事一起育成早熟高产的春小麦新品种——“永良一号”“永良二号”,亩产大大增加,并荣获宁夏科学大会“育成春小麦新品种奖”。
“裘老师在科研育种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难以跨越的‘标杆’。”裘志新的徒弟、永宁县农作物种子育繁所所长李前荣说。
李前荣告诉记者,裘志新对待小麦材料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在育种试验田里,不用试验档案,只要看着材料的长相,就能说出这个材料的亲本组合,材料的“爹妈”是谁、优缺点是啥、还需要怎样改良,他门儿清。”
提及异地繁种,李前荣对裘志新更是敬佩万千。
“最初的‘南繁’条件十分艰苦。”李前荣说,裘志新在云南“南繁”期间,一直住在当地农户家里,房子是土坯房,四处裂缝很大,老鼠可自由出入,晚上睡觉能听到老鼠在房顶或地面上乱窜。为了节约开支,他不雇小工,从田间管理到收获脱粒都亲力亲为。为了赶时间,常常加班到深更半夜。没有测试仪器,他将材料送至科研单位求熟人帮忙化验……
当时没有互联网,搜集材料主要通过书函求援、访友联谊、相互交流等形式。每当从专业书刊杂志上发现某地有珍贵品种资源或新育成特色品种时,裘志新就去信索取,孜孜以求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专家学者。
李前荣回忆,裘志新先后收集过国内外各种小麦品种资源8000多份,并用它们完成杂交组合2万多个,为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忘初心,永葆党员本色
“我是一名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那一刻许下的诺言,需要共产党员用一生来实践。一生能干好一件有意义的事,值!”
在云南“南繁”后期,刮风下雨天经常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每次灾害发生,裘志新总是第一个冒雨,跳进泥泞的麦田,将麦子一株株扶起来。
“衣服淋得往下直淌水,请来帮忙的人冷得直哆嗦,但他坚持要把所有的麦子‘扶正’。”李前荣说。
为加快育种的进度,每年宁夏小麦收割后,裘志新和同事都要将种子带到云南和海南去繁育。
为了节省经费,裘志新去云南、海南只做硬座,买不到坐票就买站票,实在困了就在硬座下的空隙内躺着眯一会。近万公里的路途中,裘志新包不离身,生怕丢了那些从宁夏带来的种子。
多年艰辛劳作,使裘志新身体多次亮起“红灯”。1989年,裘志新被诊断出肝血管瘤,但因“南繁”任务及工作需要,他坚持往返于银川与云南省元谋县之间,边育种边接受治疗。
1992年,在云南“南繁”时,裘志新因劳累过度导致旧疾发作,不得不到驻地医院做手术。
手术刚完毕,麻药药性还未完全过去,他想了又想,拨通同事的电话:“麻烦你来医院一趟,带上电脑和资料。”
出院后,医生给他规定了两条“铁规”:一是吃药,二是绝不可再劳累。
李凤香终于松了口气:“这个不要命的家伙,终于可以消停一阵子了。”
谁知,几天后,裘志新瞒着妻子,再次钻进试验田。
很多人不解,裘志新为了事业,不顾身体安危。“这样做图啥?”
裘志新笑着解释:“能为百姓干点事,苦点累点没关系。”
异于常人的艰辛换来累累硕果:1981年,裘志新育成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的半矮秆良种“宁春4号”,被国际小麦玉米中心的小麦育种专家马丁·金格尔博士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次年,该品种在宁夏推广种植,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连湖农场5队110亩平均单产达550公斤!1983年,“宁春4号”以雷霆之势实现了全区小麦的第四次更新,在山区水浇地上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广西等地先后引种,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7.4%至36.79%。
随后的几年里,裘志新先后又培育出“宁春5号”“宁春13号”“永良15号”“宁春26号”等新品种,在抗旱性、抗锈条病、高产等方面各领风骚。他还利用小麦雌雄蕊成熟的“时间差”,首创“小麦剪颖直接授粉法”,省去“去雄”这一工序,将杂交工效提高了5至10倍。
多年来,裘志新培育的优质品种经国家、自治区审定通过的达13个,其中“宁春4号”等4个品种在宁夏、内蒙古、甘肃等6个省区推广面积累计近1.4亿亩,生产粮食达7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过100亿元!
由于身体原因,今年72岁的裘志新不能再奔波在田间地头,可他培育出的新品种数十年如一日,替他守望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守护着宁夏人民的“粮袋子”。
一度,因为裘志新忙于工作,甚少照顾家庭,裘敏对父亲有一丝怨言。直到裘敏女承父业、同样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后才改变想法。
“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何矢志不渝地把大半生献给农业事业。我会以父亲为榜样,继承和延续好他的为民初心。”裘敏感慨地说。
采访结束,裘敏将裘志新获得过的证书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大盒子中。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众多证书中,最上面放置的全国“最美奋斗者”奖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本报记者 张瑛 姜璐 王洋 文/图)
相关专题 |
· 最美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