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4日09:56 来源:光明日报
北大未名湖和博雅塔。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北大的足迹】
编者按
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中国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信心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本报《砥砺奋进的五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刊》今天刊出,首先以高等教育为主题,每期聚焦一所大学,报道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奋力前行的实践、成就和足迹。敬请关注。
对北京大学来说,2012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北大也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这与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时间节点上相契合:北大要在建校150周年前后,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力争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自此,北大人有了新的梦想,开始了新的征程。五年来,燕园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每一天都有新变化。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年学子价值观养成教育更加扎实
五万人的北大梦汇入了中国梦,四万青年学子是筑梦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燕园学子,十八大以来,他写信殷殷叮嘱,亲临北大谆谆教导:
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鼓励他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2014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来到北大,语重心长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从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班田野实习期间“把临时党支部建在考古工地上”开始,北大的临时党支部已蔚为大观,成为党建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大研究生支教团无论走到彩云之南、青海湖畔还是天山脚下,人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北大外国语学院海外党小组,远隔重洋,视频连线,组织理论学习。
“党建工作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保驾护航。”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
思政工作在课堂,如何春风化雨?北大创造性地设计了新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大讲堂”,由北大名师轮流解读阐释核心价值观。
北大校园就是育人的大课堂。在这里,向来不缺乏榜样的力量。这几年中,李小凡、刘浦江、王海燕等逝去的先师,既是学问之师,也是品行之师。
校园传承着精神,只要它在,北大精神就在,阵地就在。2013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北大,此后《马藏》(马克思主义经典与文献的搜集、编纂与出版——编者注)工程启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大召开,薪火相传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传统,是北大阵地坚实的保障。
办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有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教育体系更加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大时的师生座谈会上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北大一直在进行中国特色育人道路的探索,五年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这一探索更加自觉。
元培学院,是北大本科改革的实验先锋。2014级的刘波同学,是元培学院设立的“整合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他的专业课来自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多个院系,为的是能给他更大的选择空间,接受全面的通识教育。
元培学院之外,北大也进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的尝试,哲学系2012级的陈高源同学,是“古典语文学”项目的本科生,这个由文史哲等8个院系共同设立的项目,目的就是要打破院系壁垒,培养人文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
多个院系共同设立一个专业、一个项目、共开一门课,这在国内也许只有北大能开先河。正如林建华校长所说,我们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教育体系。
小班教学也是北大的特色尝试,2013从实验走向铺开,一线名师走进教室,教学方式从“一言堂”讲授转向“圆桌讨论”,学生反响强烈。北大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十几年间,北大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总数一直居全国榜首。
北大认识到,只有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实力和活力全新迸发
今年8月10日,《自然》杂志公布了2017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而北京大学在中国高校中名列第一,展示了北大自然科学的研究实力与影响力。
在最新的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高等教育》等多个大学综合排名中,北大稳居世界前列。
科研水平的提升,吸引了海外学者的回归,北大校友、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就是其中一位。2014年谢晓亮参与的北大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人类单个卵细胞的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这是里程碑式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谢晓亮实验室说,现在我们国力增强了,要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关键是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大家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的实现,促进整个中国梦的实现。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的北大,着眼科研前沿、国家需求,在五年中同样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北大的高端智库正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的多位学者为国家战略决策贡献智慧,参与国家发展规划起草。
北大正在牵头编纂的《儒藏》《马藏》工程,都是国际合作的文化大工程,《中华文明》6种外文译本今年将基本完工,北大参与主办的北京论坛于去年走出国门,在巴基斯坦成功举办海外分论坛。
这五年,北大学者频获国际荣誉,海外学术影响力大增。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俞孔坚、李零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董强成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
正如刚刚故去的《儒藏》总编纂汤一介先生所言:“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
【数读北大】
2011、2013、2015年,18位北大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人数连续三次居全国高校首位。
目前,北大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225位,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拔尖人才)6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37位。
目前,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大有17人入选。近五年,北大共有6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领跑全国高校。总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2人。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北大的48个一级学科有16个排名第一、9个学科排名第二,10个学科排名第三,共有35个排名前三、38个排名前五,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2012至2017年(至今),Science/Nature/Cell通讯发表文章共计49篇。
2012到2016年,北大科研经费总额分别为25.98、25.5、25.68、26.72、31.42亿元人民币。
2012-2016,北大(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三年一次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获奖总数连续多届位居第一。
北大目前有16个智库,在诸多领域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3位北大校友获得诺贝尔奖。12位北大校友成为“两弹一星”元勋。13位北大校友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余位北大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4位改革开放后的北大校友当选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其中2位为双院士)
(作者:汤继强 王庆环)
相关专题 |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