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千里川藏千里情

武警交通二支队践行“两路”精神报道之三

2014年10月22日15: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武警交通二支队连续17年老兵退伍,八宿县学生、群众连续17年拥满街头、含泪相送。

波密县龙垭村连续3年收割青稞,二支队连续3年无偿提供机械用油。

通麦大桥便民服务点,日平均500余名过往群众歇息饮茶,二支队九中队官兵14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悉心服务。

……

这组组数据的背后说明了什么?体现了什么?印证了什么?

八宿县副县长张佳灵坦言:“二支队官兵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刻刻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一重要精神的深刻内涵。”

然乌镇书记樊宗政坦言:“新时期下,他们真情、无私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可以说得上是拥政爱民的典范。”

松宗镇德巴村村长洛松坦言:“警民一家,鱼水情深,最洁白的哈达永远属于他们。”

如美镇村民扎西坦言:“这些护路兵是我们老百姓最最贴心的子弟兵。”

情洒高原,一路爱歌。在千里川藏线,探寻二支队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处处可见他们与驻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足迹,一曲曲动人的“拥政爱民”之歌,犹如雪山群峰绵延无边,似帕隆江水川流不息。

朗秋村,曾是波密县最贫困的乡村。村前,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只能靠一座简易木桥出行。每到河水暴涨季节,木桥就成了危桥,时常有家畜掉进河里被冲走,村民们每次出行都胆战心惊。

2009年,二支队官兵过来给他们架桥,至今全村人仍清晰地记得那欣喜劳作的场景。

“金珠玛米呀嗬嘿!来架桥呀么嗬嘿!”

“村里人纷纷把家里最好的酥油茶、青稞酒拿出来献给官兵。”村支部书记布阿娘激动地回忆:“二支队一次性给我们投入数万元资金,在他们副支队长陈新虹的带领下,连续干了一个星期。”

大桥建成通车那天,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拉着官兵的手跳起锅庄,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大喜事。并还特意为这座桥取了一个寓意深长的藏语名字———“妈妈桑巴”(爱民桥)。

现在,老百姓采集的松茸、天麻随时都有商家进来预购。有些人家还买了车子,跑起运输,做起了生意,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只要是事关人民群众的事,他们总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

2014年8月24日凌晨1点,年仅29岁的禹鸽因输卵管破裂住进了八宿县医院,需要立马输血抢救,可医院AB型血已无半点存量。这十万火急的消息传入五中队后,指导员廖旭连夜带领官兵赶往医院化解危急。

400cc、800cc、2000cc,12名AB型血的五中队子弟兵,不论是指导员廖旭、排长边凯,还是上士李伟、义务兵郭天龙,全都争抢着让医生采集。

生有了希望,命有了延续,爱有了气息。24日上午,多拉神山的天空,伴随着禹鸽微微睁开双眼的节奏,也悄悄拨开了层层乌云,滤过了一切杂色,蓝的连一丝浮絮都没有,瑰丽地熠熠发光,似乎是在为五中队12名子弟兵,更似乎是在为禹鸽,轻轻地演奏那首《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桑觉丹增是玉普乡的一位“五保户”,年岁已高、残疾多病,几乎没有什么生活能力。

多年来,七中队官兵无论天晴下雨、刮风飘雪,始终一日三餐将热喷喷的饭菜端送给丹增,帮他打扫卫生、洗衣揉背。有的官兵还利用去县城的机会,给丹增购买热水瓶、保暖鞋,以及老年人喝的奶粉、营养品之类的。附近百姓看到了,也经常跑去添个热闹:“您可比我们有儿孙的人还要幸福啊!有共产党的战士在,您老人家好好保重身体,多享几年福!”

在千里川藏线,关于二支队修路架桥、扶贫帮困、兴教助学、造福人民的事,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佳话相传。

古乡小学曾是川藏线上最落后的学校之一,楼房破旧不堪,设备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严重缺乏。1996年二支队上勤后,在上级党委的指导帮助下,将其列入重点帮建对象,累计投入兵力2000多人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出动机车台班800多次,为学校新建篮球场、羽毛球场各1个,硬化路面150余米,新修排水沟132米,更换水管330米,粉刷翻新宿舍外墙约600平米,为学校新购置了100多套课桌椅、广播自动播放系统、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一大批教学设备,学校硬件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师生数量由原来的十几名增加到了现在的200多名,有50多名学生考上了内地西藏班,多次受到林芝地区、波密县表彰。

18年来,二支队与川藏沿线的15所中小学结成了共建对子,资助学生达1000余人,为表达对武警官兵的感激之情,多所学校更名为“共建小学”和“武警爱民小学”。

大爱无痕,爱得慷慨无私,爱得挚诚纯真,爱得荡气回肠,爱得从容洒脱。尽管风雪能够包裹山川、包裹大地,却包裹不下护路兵对祖国、对西藏、对藏族人民的一片赤诚。尽管坚冰可以凝固千古高原,却永远无法凝固藏族同胞对护路兵的真挚情感。

行路途中遇险,群众第一个拨出的电话一定是呼叫交通官兵;藏家操办喜事,大家伙第一个想到的也准是亲人般的护路兵;藏族猎户们上山捕猎,打到的第一头猎物肯定会送到中队门前;官兵们悉心栽培的高原大棚蔬菜成熟了,都忘不了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送去尝鲜。更让官兵忘不了的是,那一年,英雄袁耀武清理塌方坠落悬崖,是一位60多岁的藏族老阿妈第一个发现了他。老阿妈背着英雄,步履蹒跚地爬了几公里的山路,才来到二中队营区。目睹了这一幕的官兵们,无不泪流满面。

2013年10月4日,江东村一居民在家做饭时,由于汽油不慎渗漏,导致该村15间民房和1家商店发生火灾。驻扎在如美镇的二中队得知情况后,立即组成25人的灭火救援突击队,出动水车1台、挖掘机1台,在中队长于先铖的带领下,携带灭火装备迅速赶赴现场灭火。

由于风力较大,且房屋随时有坍塌的可能,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奋勇抢险。上士钟方剑先后5次裹着湿毛毯冲进房屋抢运物资,肩膀和双腿多处被灼伤,始终没有退出战斗。截止18时许,参战官兵经过3小时艰苦鏖战,成功扑灭民房大火,并紧急转移群众20余名,抢运物资7吨多。当一件件财物交回到藏族群众的手中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金珠玛米,哑咕嘟!金珠玛米,哑咕嘟!……”

这是比山高的恩情,这是比海深的眷恋。军爱民、民拥军,一曲军民团结歌在雪域天路上越唱越情真意切。多年来,二支队官兵先后为川藏公路沿线乡村修路300多公里,架设“警民连心桥”12座,与22个自然村结成帮扶对子,让340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他们被驻地群众亲切地称赞为“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德巴村曾是波密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几年来,二支队官兵不断奋战,为村民义务修路20余公里,平整场地3万多平方米,彻底圆了德巴村人“把车开到家门口”的梦想。在道路修通的那一天,村民们倾村而出,纷纷向筑路兵敬献哈达,还唱起自己改编的藏歌:“是谁为咱修公路,是谁帮咱架桥梁,是亲人武警交通兵……”歌声悠扬婉转,飘荡在雪域高原,久久不散。

寒来暑往,花落花开,官兵们用真诚、真心、真情在川藏线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厚实坚固的“爱民丰碑”。风正潮平好扬帆,任重道远需奋蹄。70年前,毛主席指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70年后,党的十八大提出“巩固和发展军民团结”的新要求,吹响了新时期拥政爱民工作的新号角。武警交通官兵将以高昂的斗志、豪迈的步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怀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乘着时代的列车快步前行,忠实践行“两路”精神之“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宗旨,谱写拥政爱民的崭新篇章。 (陈鸿圣、汪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