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昆仑 通讯员 李建军 杨 兴
导言
今年5月,习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一经提出,就在理论界引起热烈反响,迅速成为舆论热词。
9月25日,本报与空军指挥学院联合举办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座谈会,5位军内外专家围绕“新常态”的丰富内涵、主要特征、重大意义,以及“新常态”与全面深化改革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加深对“新常态”这一重要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将座谈会专家讨论的主要内容整理刊发,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新常态”是一个内涵丰富、意味深长的重要表述
记者:习主席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的中国经济,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解释当前的中国改革发展总体态势。那么,“新常态”有什么样的内涵呢?
许耀桐:“新常态”的“新”是针对“旧”而来的,“常态”是针对“偶然”而来的。因此,我感觉“新常态”既区别于“旧常态”,也区别于“新偶发”。简言之,“新常态”就是新近发生的已经相对稳定的形态。习主席提出的“新常态”,在当下中国的语境当中,理论界做出了更为宽泛的理解,是一个内涵丰富、意味深长的重要表述。
崔禄春:一个“新”,一个“常态”,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了“新常态”这么一个整体。从概念角度讲,内涵小了,外延才可以扩大。“新常态”的内涵不大,外延就可以扩展,从经济新常态扩展到政治新常态、文化新常态、社会治理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等方面。
记者:如何理解和把握“新常态”在当前形势下的特殊含义呢?
沈志华:习主席提出“新常态”,绝不是对外来语的简单移植,而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崭新概括。我认为,要理解这个概念,需要把握“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旧常态,是指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做法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对旧常态必须做历史的分析。这种模式是适应当时社会历史条件而存在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旧常态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累积,旧常态就会出现矛盾和混乱,这就进入了非常态。非常态既有旧常态的成分,又有新常态的因素,是新旧常态的转换期,既孕育着希望,又充满着风险,还包含着痛苦。新常态是对旧常态和非常态的超越,是经济迈向一个新的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
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记者:近来理论界有观点认为,“新常态”可以作为“新政”等话语的替代。如何认识“新常态”的重大意义呢?
沈志华:从经济“新常态”来看,其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我们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新常态的提出,有助于搞清楚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从而为形成判断、作出决策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端正心态。应当看到,长期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难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当下滑是一种正常现象,中高速增长将是长期趋势。我们再也不能重复过去的“减速恐慌”,再也不能把大力度刺激政策当成提升速度的救命稻草,要保持充分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三是有助于我们调整状态。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移过程,是一个爬坡过坎的过程,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需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向前推进,否则就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任天佑:“新常态”有狭义、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义的新常态,从经济发展这个领域拓展到涵括更多领域。这个发展的新常态,除了前面讲到的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外,还包括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坚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广义的新常态,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常态。这个治国理政,是广义的治国理政,不仅包括治国,也包括治党和治军等方面。所谓治国理政的新常态,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统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伟大革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常态,简单地说,就是统筹推进“五个伟大”的新常态。我个人倾向于把新常态作广义理解,因为只有作广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现在世界战略格局发生大变动、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正在呈现的新面貌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风格。
记者:除了经济新常态,大家议论比较多的是政治新常态。这应该如何把握和理解呢?
许耀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各种严峻的矛盾、风险、困难和挑战,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采取了许多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产生了新气象、新变化、新效果。这些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政治新常态。
政治新常态具有六大鲜明特征。一是塑造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发出改革的声音,明确指出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开始大踏步前进。比如,公车改革、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等,过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现在是一声令下,迅速启动。二是塑造依法治国法治化新常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总书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可以归结为“三个依法”——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法治——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三是塑造反腐败斗争新常态。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要以零容忍、高压态势来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注重标本兼治,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制度体系。四是塑造干部人事提拔任用新常态。治国的根本在于治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起点和新规划,比如,规定现在新提任的领导干部,包括配偶子女,要实行有关事项公开制,公开从业、出国和财产等情况;规定考核提拔干部不能只视GDP一个标准,而要注重多方面考核,选拔干部需要民意测验,但不能唯票取人,唯分取人,必须综合考察,综合评定,选出最优者,等等。五是塑造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常态。如何认识民主、发扬民主,历来是政治领域的焦点问题。现在西式民主陷入很大困境,无论是中东北非,还是乌克兰东南亚,过去信奉西式民主就是唯一的形式,结果不但没有给民众带来繁荣安定,反而使其成为纷争动乱的祸源。这实际上就等于宣告“西式民主模式唯一论”已经破产。习总书记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我认为,这宣示了当代中国“新民主政治观”的诞生。习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种对民主实效性的重视,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新常态”的体现。从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新常态,可以看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打造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常态”。
崔禄春:党的建设新常态也是一个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成为新常态。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习总书记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旗帜鲜明表明要管党治党。两年来,中央在管党治党上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改进作风,惩治腐败,狠抓纪律,提出党委要负起主体责任等,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二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成为共识。这主要是抓好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77万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300多名在职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研讨班,做到了全方位覆盖。随着习总书记一系列最新讲话的发表,党内学习必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三是狠抓作风成为新常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八项规定”开局,以全党的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集中纠治“四风”问题,人民真心拥护。习总书记还提出,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作风建设无期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抓作风已经形成常态。四是反腐败高压态势已初步形成。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一时间“打虎拍蝇”好戏连台,反腐败局面为之一新,人民群众拍手称快。现在,这种态势肯定要持续下去,不敢腐氛围已经形成,以后要标本兼治,实现不想腐、不能腐。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新常态。中央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即将或者已经出台一系列制度性规定,比如,关于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等。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力,出台一个严格执行一个,防止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新常态”与全面深化改革
记者:有种观点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其实就是一种“新常态”。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呢?
沈志华:打破旧常态、实现新常态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全面突破,旧常态就难以打破,新常态就难以形成。面对迈向新常态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和风险,回归旧常态不行,想回也回不去了,必须硬着头皮向前走,唯一的办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把市场的力量充分激活起来,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但这个关系要处理好,必然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时,为了应对风险化解风险,推动转型升级,必须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记者: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与新常态之间的关系呢?
任天佑:全面深化改革与新常态相互包含、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深化改革本身是一种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同时又是贯穿“五个伟大”的主线。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与改革同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新的伟大斗争,包括改革攻坚。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五个伟大”联动推进这一新常态的主线和主轴。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态的发展动力。新常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即这种“常态”不是恒常,而是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活力中保持定力的状态。而实现这种均衡发展进步的新常态,主要靠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在当前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如果不深化改革,新常态就会在利益藩篱和体制机制顽瘴痼疾组成的高墙面前失去进步的动力,失去“保鲜”的活力。
如何认识“新常态”下的国防和军队建设
记者:刚才大家谈到了经济、政治、党的建设等领域中的“新常态”。当前“新常态”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任天佑:军队要服从服务于党的总体战略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即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经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紧密相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必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是国家总体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陈辉:一是国家安全环境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国际体系调整期、国力跃升敏感期、安全风险高发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叠加交织,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形势呈现出严峻复杂的新情况新变化,需要我们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
二是军事斗争准备进入新常态。当前,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持续深化,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频发,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带来的地缘竞争、军事较量影响日趋激烈,新疆暴恐活动十分猖獗。面对复杂严峻形势,防止和克服麻痹思想,时刻准备打仗、任何时刻能打胜仗已经成为部队建设常态;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到军队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大力开展实战化训练,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部队作战训练的常态。
三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进入新常态。在国际环境复杂因素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我军官兵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新特点,围绕强军目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官兵精神支柱、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增强免疫力、保持政治定力成为政治工作的新常态。
四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等深层次改革难题,深化改革中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成为新常态。
五是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入新常态。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军委“十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作出的各项规定,推动军队作风建设向着抓长、抓细、抓常方向迈进,逐步形成常态化。随着中央、军委巡视制度化,军队领导干部财产、住房申报等制度纷纷出台,反腐利剑高悬,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加强,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措施成为反腐败斗争的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记者:“新常态”下,国防和军队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
陈辉:一是进一步树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确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观念的转变促进军队建设创新发展。强化前瞻意识,坚持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把握内在规律,加强科学研判,不断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强化战略思维,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战略视野,增强战略危机感,始终保持战略上的清醒。强化全局观念,始终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把党、国家和军队事业摆在第一位,在中国梦强军梦这个大目标下思考和行动。
二是坚持用强军目标统领新常态下的军队各项工作。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刻揭示了我军建设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点,拎起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确保部队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持续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衡量一切、检验一切,使部队建设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能打胜仗来推进。大力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在强军目标的统领下推动部队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三是以改革创新破解新常态下的各种矛盾问题。改革是我军发展的强大动力,军事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要强化创新意识,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研究强军兴军的特点规律,加强实践探索,理清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短板和主要症结,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不断适应改革新常态的需要,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做到真心拥护改革、自觉服从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真正成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推动者实践者。
四是以敢于担当精神投身新常态下的强军实践。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必须敢于担当,勇于实践。要不断强化实干精神,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抓紧快干,盯着问题做工作,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各项工作往前赶、往实里抓。善于找准上级指示精神与部队强军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面对复杂情况、棘手难题,敢于站在一线正视问题、直面矛盾,不逃避、不绕道,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研究解决。
(摄影:韩向辉 制图:李宇阳)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