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传(1904—1974)》:第三十二章克服严重经济困难(上)

《邓小平传》编写组

2014年08月20日10:23    来源:中央文献研究室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编者按:经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之际出版发行。这是中央文献研究室推出的又一部大型领袖人物传记,它全面记述了邓小平同志从少年时代到“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又复出工作的这70 年间的主要经历和活动,反映了他在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程中的光辉业绩和重大贡献;同时,传记还展示了传主在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历史关节点的深入思考与实践轨迹,以及他为共产主义理想和崇高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境界和品格风范。

一九六○年冬,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连续两年大面积自然灾害的后果日益凸显,加上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进一步加剧,财政赤字巨大,市场供应十分紧张。特别是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一九五九年的粮食产量为三千四百亿斤,比一九五八年实际产量减少六百亿斤。一九六○年粮食产量又进一步下降为二千八百七十亿斤,比一九五九年还减少五百三十亿斤,跌落到一九五一年的水平。由此,城乡居民粮食供应量大幅度减少,一些地区饿死了人。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原本希望通过“大跃进”运动迅速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使人民尽快过上较好的生活,怎么也没有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进一步反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和教训,努力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八届九中全会,进一步分析国内形势,确定和落实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按照惯例,全会前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十二月二十二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拟定中央工作会议议程等,并讨论整顿工业企业的问题。

三年“大跃进”给工业企业造成很大损害,管理混乱,生产责任制和经济核算等制度废弛,设备损坏严重,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幅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在会上提议,起草一个像上年中共中央针对农业问题发出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紧急指示信”)那样的,主要讲工业整风方面政策的“宪法”式的文件。他说:

“现在摊子相当乱,要把总政策理出来,然后分口搞指示。如,工农业挂钩,工业支援农业,一定要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厂厂协作不允许把国家计划内的物资搞走,这些在政策上都要规定清楚。过去行之有效的对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整顿的制度也要写进去。现在对纠正农村错误已有一套方法,工业方面掌握材料还不多。工业情况同农村不同,生产是连续不能停,破坏起来损失严重,厂矿企业整风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口号下整。”

他还联系农村“共产风”和弄虚作假的现象,指出:“根本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没有制度和纪律”,工业企业整风要分批和有步骤地搞,要求少讲多做,从正面批评缺点,并要讲得适当。

邓小平这时对工业发展形势的看法还比较乐观。他认为:工业生产集中,工人队伍也比农民好些,整顿见效快。今后两年只要抓好农业,放慢工业发展速度,补充缺口,搞好生活日用品生产,再把干部、劳动、技术改革等一系列的政策认真搞好,把过去有的章程加以恢复,这样矫枉过正几年就好了。

这是邓小平在随后主持制定《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的最初酝酿。制定这个条例,成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提出要勇于承认错误,有多少错误就说多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有什么反什么。会议总结整风整社试点的经验,形成《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提出一九六一年所有社队都必须以贯彻执行中央“紧急指示信”为纲,进行整风整社,彻底检查和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等错误。这些,为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克服经济困难的方针政策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邓小平一边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还一边处理了几件急迫的事情。

从一九六○年夏季以来,全国许多地区严重缺粮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存粮多的够用数十天,少的则用不到一个星期。在中央工作会议和接着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期间,邓小平两次主持召开书记处会议研究粮食问题。他提出,首先要保证城市和工业区的粮食供应,否则会出大问题。他同意周恩来再增加进口一批小麦的建议,同时又指出:“进口粮食是额外的,基础还要建立在自给上”,“一定要低标准,‘瓜菜代’搞三年”。他集中书记处讨论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安排城乡群众生活:城市要抓好三店(粮、煤、菜店)一堂(食堂)的工作,以使群众情绪安定。农村要抓紧落实“紧急指示信”,自留地和养猪等政策还有些要补充。要把基本建设速度放慢,多用到轻工业和民用生产方面。他还提出,要把有关政策定一下,严格控制财政、金融、基建、材料调拨等。他设想,通过“在整风中把干部积极性搞起来,把生产搞好”,“再加上利用国际条件,进口三年粮食”,渡过经济困难。他说“总要花三年时间转过来”。

在这里,邓小平提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一些具体办法,也初步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一些思路。

邓小平一直关注西藏的工作。一九六一年一月四日,他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关于西藏工作的汇报。第二天,他又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刚从西藏考察回来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杨静仁的汇报。西藏从一九五九年平叛以来,基本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民主改革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熟悉西藏工作的邓小平觉察到,中共西藏工委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急躁情绪,西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步子迈得大了一些。

上年十月下旬,中共西藏工委曾向中央书记处提交《关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报告》列举了西藏农业区民主改革任务完成后出现的一些好情况,认为“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在西藏地区已开始出现了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某些条件”,从而提出“在今冬明春在农业区重点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由自治区、专区、县三级试办”,各级“试办一个或两个”。中共中央收到西藏工委的报告后,立即于十一月十五日发出通知,指出“西藏地区在几年之内不应试办合作社”。通知尽管发出了,中央还是有些不放心,请正在西藏协助西藏工委工作的杨静仁作实地考察。

邓小平在听取杨静仁的汇报后,坚决地指出:西藏工作要接受内地教训,政策要防“左”防急,要稳。“在西藏不要多出章程,多出点子。例如粮食统购统销的限度,要根据习惯、条件逐步来。要休养生息,改革后让农民生活天天向上。把内地办法搬去一半或三分之一都是不得了的。”“手工业方面要兴办一些。粮食要少征购,让农户存粮自己交换”。“总之,政策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家里有存粮,牛羊多点,修点房子。不要公家‘顺手牵羊’。这个政策恐怕不只三年五年,而是十年八年。这样安定下来。农富要放在一家一家上,不要放在一团一团上,包括牧区,要一家一家算。要让群众真正满意。合作社五年内不搞,让农户富起来。”

邓小平这时明确提出“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户富起来”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这虽然是对西藏情况说的,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关于调整农村政策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十多年后,他领导和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初衷还是为了让农民富起来。

邓小平还指示李维汉主持搞一个能够“管五年”的关于西藏工作指示,“把经济政策、统战政策等包括在内”。不久,中共中央发出由李维汉按照邓小平的意见组织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对于稳定西藏各方面工作的政策和西藏发展的形势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月十四日至十八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讨论通过李富春《关于一九六○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的报告》,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最初是李富春在一九六○年七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他鉴于当时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对国民经济进行必要的整顿、巩固和提高。他同邓小平交换意见,得到邓小平的赞同和支持,邓小平认为应该将其作为编制一九六一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八月,国家计委即在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发展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国务院审议这个报告时,周恩来提议将“整顿”改为“调整”,并增加“充实”二字,由此形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是调整,主要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结构、比例,巩固生产建设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初步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这几年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方法上存在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没有准确了解城市和农村的客观实际情况,情况不明瞎指挥。为此,毛泽东在这两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都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说:我们党在历史上做调查研究是比较认真的,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不做了,只凭想像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一九六一年成为一个调查研究年,一个实事求是年,使各级领导在工作中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不要图虚名而招实祸”。根据毛泽东讲话的精神,中共中央于三月二十三日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要求县级以上党委的领导人员,深入基层,亲身进行有系统的典型调查。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结束后,邓小平即决定南下浙江、湖南、福建、广东、贵州和四川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行前,邓小平安排了中央书记处和他所分管的铁道部、石油部的工作。铁路运输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他一直是紧抓不放。一月二十四日,他听取铁道部负责人的汇报。三天后,他亲自召集铁路系统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铁路工作情况和改进铁路系统管理体制的问题。考虑到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特点,他在讲话中要求,铁路部门立即建立政治部,加强政治工作,党委书记兼管政治部,搞半军事化的组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铁路正点运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提出要尽快恢复包乘制和包检包修、经济核算、客货运整理、安全检查等制度,“要搞奖励制,不要搞平均主义”。后来,他从南方调研回京后,又于三月八日和二十八日,两次听取铁道部负责人的汇报和布置检查工作。

这一时期,在邓小平的严格指导督促下,铁路系统在全路开展安全正点立功运动,普遍建立了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铁路运输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保持畅通无阻,为克服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月二十八日晚上,邓小平偕同杨尚昆等一行乘火车离京南下。他们先在上海、杭州短暂停留,于二月一日到达福州。在福州,他们考察了漆器厂、木刻厂、石刻厂和特种工艺展览以及福州市郊的黎明人民公社,了解工农业生产和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况。四日晚,他们到达湖南省株洲市。五日,参观了株洲市的三三一厂和三六一厂。这两个工厂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建设中的两个项目,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导弹生产厂和冶炼合金厂。邓小平叮嘱厂领导说:“搞工业是科学,蛮干不行。过去几年的教训,把老本吃光了,虽然跃进了,但不持久,坐飞机上去,坐电梯下来。在今后的日子里,领导干部要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变外行为内行。”

接着,邓小平一行先后到达广州和昆明,并短暂逗留。在昆明过春节后,他们乘飞机到达成都。在成都郊区的金牛公社,他们作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后来,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还专门谈到金牛公社的情况。说他们在那里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像长得那么坏的庄稼”,之前社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就是不搞”,“十二条一下去,就看到那里的人在拼命干”。由此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政策对,也要方法对,不能只简单靠政治挂帅,当然政治挂帅一定不能丢,“但是没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原则还是不行的。没有按劳分配,他就不尽所能”。

邓小平一行返京时路经河南,考察了还没有完全竣工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时大坝已经完工,雄伟的一百多米高的大坝锁住了肆虐的黄河。邓小平登上坝顶,看到碧波荡漾的人工湖,高兴地赞叹“黄河水清了!”他提醒在场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认识到改造黄河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晚上车到郑州,他们又在火车上听取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的工作汇报。河南省在“大跃进”中大放“高产卫星”,大搞高指标、高征购和几个“大办”,再加上两年的自然灾害,一九六○年冬天出现严重的非正常人口死亡。这时省委正在贯彻“紧急指示信”的精神,开展整风整社工作。邓小平嘱咐他们说:“战胜困难的关键在于调动积极性,一个是干部的积极性,一个是群众的积极性。”“对于干部的处理宁肯不及,不要过,不要随便戴帽子。”“重要的问题是鼓气,不要灰溜溜的。要多种蔬菜,多养猪,搞好群众生活。”

这期间,毛泽东正领导着三个调查组,在浙江、湖南、广东作调查研究。毛泽东在调查中发现,“紧急指示信”贯彻后,农村纠正“五风”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社队规模过大,特别是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非常突出,导致群众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外,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下,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各自的职权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公社的领导体制基本是“党委书记一长制”,非常容易再度产生“瞎指挥”和“一平二调”的问题。为了调整人民公社的政策,改善和加强人民公社的管理,毛泽东在南下调查研究中,开始着手主持制定农村人民公社的工作条例。

三月四日上午,刚刚回到北京的邓小平就同周恩来、彭真一起乘机飞往广州,向毛泽东汇报工作。第二天晚上,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周恩来汇报工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情况,毛泽东讲话着重谈了人民公社体制问题。毛泽东提议全国六个大区分片在北京和广州召开会议,深入讨论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和正在由陶铸、陈伯达负责起草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六个大区的分片会议于三月十日、十一日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召开。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华东、中南和西南三个大区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三南会议”;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有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大区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三北会议”。在“三南会议”上,毛泽东继续提倡全党各级领导干部亲身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并在会上印发不久前刚找到的他三十年前所写的《关于调查工作》一文(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编者注)。三月十三日,他给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和彭真等参加“三北会议”的人写信,要求他们对人民公社内部两个平均主义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其中特别提出“希望小平、彭真两位同志在会后抽出一点时间(例如十天左右),去密云、顺义、怀柔等处同社员、小队级、大队级、公社级、县级分开(不要各级集合)调查研究一下,使自己心中有数,好作指导工作”。

“三北会议”第二天,西北各省、区和河北省委的负责人就提出把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放在生产小队的意见,这就要改变原来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规定。邓小平和周恩来将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考虑把两个会合在一起开,以便把问题讨论清楚。这样,就决定提前召开原定于四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三月十四日上午,邓小平同刘少奇、周恩来及参加“三北会议”的其他人一起,乘飞机到达广州。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确定会议主要讨论人民公社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以及粮食、商业和对外贸易问题,开会方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

这次会议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各大区及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第一次比较从容地坐下来较为彻底地讨论和解决农村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广州中央工作会议”。当时农村所出现的严峻困难局面,给大家提供了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讨论问题的客观环境。与会人员畅所欲言,比较透彻地检查了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及所犯错误的原因。邓小平会后评价说:“大家想讲的话都讲了,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不对的就是不对的。”

三月十九日和二十三日,邓小平先后在中南、华北小组会上和全体大会上讲话,总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党的工作的经验教训,强调要保持和发扬党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作风。

他说:

全国胜利后搞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要保证几亿人口的吃、穿、用,那时我们的工作是比较细致、比较谨慎的,党的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还是保持的。从中央到下面的干部,对情况都比较熟悉,社会主义改造猛是猛,但是都经过试点相当细致,是经过多年政治准备和工作准备,步骤是稳妥的。对搞经济建设我们不懂,但很长时间搞市场和物价,这方面还是搞得比较好的。在工业方面,我们按部就班搬苏联的经验,发展比较慢,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于是提出是否可以搞得更快一些,搞得更好一些的问题。一九五六年高级合作社运动出现高潮,形势很好,我们头脑就不够冷静了。资本主义工商业非改造不行,手工业也要改造,但是搞得快变成全民的了。尤其是一九五八年以后事业兴旺起来,我们也有一点经验了,就比较马虎了。人民公社在北戴河会议后一哄而起,中央听取意见也是按级听汇报,群众的呼声听不大到;许多事情没有充分研究和试点,就是那么一下子推广开去,使工作受到相当大的损失。这个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就是缺乏一个根本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心中无数,情况不明,办法当然就不对,因而决心愈大愈糟糕。

邓小平还在小组会上和三月二十三日的中央工作全体会议上,代表中央书记处对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诚恳地作了检查,承担了责任。他说:

一九五七年以后,中央的具体工作由书记处主持,作为中央常委和主席的助手,党给的权力很大,责任很重。工作做得不是一切都不好,挡门市的日常事务工作还是做得不坏。主席也说,书记处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但在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检验方面出的好主意不多。如钢铁的第二本账、粮食产量、公社规模等,我们都是赞成的。有些问题不是没有察觉,对农业搞虚假曾提出过意见,但对问题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没有认真下去调查了解把问题摸清楚,给常委同志提出意见。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反对意见和人民来信,我们却没有及时抓住问题进行检查,而且当时觉得总的形势是好的,不要伤害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这几年工作的错误与成绩,不管是三七、二八开,还是一九开,教训都是沉痛的。

针对会上许多人由于集中摆了工作中的错误而感到“灰溜溜”的情绪,邓小平在中南局、华北局小组会上说:不管怎样,成绩肯定是主要的,没有那么一种空气,一千八百万吨钢是搞不上去的。搞了这么多钢,有了一定的工业水平,搞了这么多水利,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党的总路线和三面红旗是正确的,就是方法出了问题,要把这一总的精神掌握住。

邓小平指出改正错误的根本方法是加强调查研究。三月二十七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政策上是解决平均主义,方法上是提倡搞调查研究,县以上领导机关要把调查研究恢复起来,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各中央局,各部门,各系统,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要去解剖一个麻雀,常年的去联系一个点、两个点,不断收集情况。只有调查研究,你才能心中有数。”此前他在中南局、华北局小组会上的讲话中,还特别指出要搞好工业的调查研究。他说:“现在农业比较清楚了,工业还很不清楚。农业上的问题大体相同,而工业则很不同,几十万个厂子千差万别。我们要放下官架子,自己搞出些经验。”“坐而言要少,起而行要多。这几年工作不深入,有些浮。”

邓小平的讲话,代表了当时党内相当多数领导干部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初步反思。但可以看出,这主要还是从具体政策及领导干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的反思。大家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的没有错,只是具体政策和方法上有错误。

广州中央工作会议原则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草案)和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六十条”草案共十章六十条,明确规定以生产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强调人民公社各级的规模不宜过大,特别是生产大队的规模不宜过大,以避免在分配上把经济水平相差过大的生产队拉平,避免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草案还规定:在生产队(包括食堂)分配给社员的现金和实物中,一般地工资部分至少不能少于七成,供给部分至多不能多于三成;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生产队应该积极办好公共食堂。

“六十条”草案的贯彻实行,对于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克服城乡严重的经济困难,推动全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转变党的作风,产生了重要作用。

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于三月二十三日结束后,中共中央领导人身体力行,先后分赴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仍在南方继续指导三个调查组工作,刘少奇从广州直接回到家乡湖南作调查,朱德到河南、陕西、四川等地作调查,周恩来则在四月底至五月初赴河北作调查。

邓小平记着毛泽东三月中旬信中提出的要他和彭真到北京郊区作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但他还需要处理手头一些急迫的工作。三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他先后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铁道部负责人会议和中央、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报告会等一系列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具体布置各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他特别重视工业战线,指示国务院有关部委都要由部长亲自搞点,结合调查研究进行工业整风,研究怎样使工业生产搞得更好一些,为在五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计划问题做准备。

四月三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农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决定按照毛泽东指示,派出十个调查组分赴“三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有关省、区调查。会上讨论了由廖鲁言起草的调查提纲,议定十个调查组的组长和工作地点,即:廖鲁言到山西晋东南,胡耀邦到辽宁,谢富治到河北邯郸,王从吾到黑龙江,钱瑛到甘肃,陈正人到四川,王观澜到陕西,徐冰到山东,习仲勋到河南,杨尚昆到河北安国和徐水。

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了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他指出:调查研究的内容要以“六十条”草案为核心,“根据各地特点进行调查”,“总的是研究一下历史发展过程,根据几个阶段的情况比较,整理一部分原始材料,作为研究问题用;一部分是概括的,要简单归结为几个问题”,要同农民认真讨论,“调查中采取客观态度,分析各阶层、各类型、各种经济条件不同的农户”,不存主观成见,只以勤务兵、平等、小学生的态度,同地方同志讨论。

邓小平和彭真商定,他们两人直接带领和指导五个调查组到北京郊县开展调查。他带两个组到顺义,彭真带三个组到怀柔。

邓小平把各项工作安排好后,于四月七日下午带着卓琳和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曹幼民等,加上北京市委派出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大中、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常浦和统战部部长廖沫沙,轻车简从,到达顺义。他们乘坐的火车悄悄停靠在牛山火车站附近的道岔上。为了不给地方增加负担,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他们一般就吃、住在火车上。据张大中和当时的顺义县委第一书记李瑜铭后来回忆:“邓小平在顺义时和普通干部一样,顿顿吃的都是‘瓜菜代’。河里打上来的水草,煮一煮也摆上了总书记的饭桌。唯一的一次改善伙食,还是经请示北京市委同意后加的豆腐。”

邓小平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主要采用分别召开县级、公社级和生产队级干部座谈会的方法作调查。为了了解社员生活的真实情况,他把卓琳派到上辇村农民孙旺家住了一个星期。他派曹幼民到上辇村、张大中到北小营村,重点调查如何克服平均主义、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以及怎样办好食堂等问题。

社队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劳动的效率,更是直接关系到生活资料和收入分配。邓小平到达顺义的第二天,便召集县委负责人座谈会,全面了解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在谈到调整社队规模问题时,邓小平提出:看来还是要根据群众要求,早些把社队规模定下来,公社规模的调整可以靠后一些。考虑得充分一些,要联系到水利、机械化、加工业、手工业、商业、供销社等问题来考虑。春耕大忙季节来了,要用最快和最简便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不要耽误生产。

四月十二日,邓小平主持召开木林、牛栏山和张喜庄三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座谈会。会上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在讨论农业“六十条”草案时,提出公社、大队规模太大,最远的离公社二十多里。全县八个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管辖村子多,穷富差别大,但都被拉平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希望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群众对瞎指挥有意见,希望国家早点把征购粮的数字定下来,以便心中有数。邓小平听取情况反映后明确说:总的原则基础是三包,多产的可以多留,无论如何不能拉平,各小队生产结果不同,吃粮就不能一样。人与人之间劳动有强弱和好坏,工分和口粮也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要相当明显。这样就能克服平均主义,激发群众生产和克服各种灾害的积极性。

要克服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就必须调整直至废除生活资料分配供给制。人民公社化以来,实行按人口分配的粮食供给制,粮食分配与社员的劳动质量和数量不挂钩。“六十条”草案中提出粮食百分之三十按人口分配,百分之七十按劳分配,即三七开。这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但很多群众认为按劳分配的部分还是少了,提出二八开或一九开,有的甚至提出只对五保户或困难户给予照顾,其余完全按劳分配。但在当时的思想认识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部分太大甚至完全实行按劳分配是很难的。而邓小平又确实感到在人均年分配七十元以上的比较富裕的生产队实行三七开没有问题,而人均年收入五十元以下的生产队实行三七开就有问题了。于是他提出:“供给制三七开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现在有条件的就可以实行;条件不够的可以把供给制比例缩小一点,将来增产了再实行三七开。”

经过十几天的深入调查了解后,邓小平对供给制与实行按劳分配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后来,他在调查研究结束后写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应该废除三七开的供给制。

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食堂问题。食堂吃饭不要钱,这曾被认为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优越性的集中表现。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后,对待食堂的态度更被看作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阵地的问题。但食堂一直是群众意见最多的问题之一。“六十条”草案对食堂的规定比较灵活,提出可以办多种多样形式的食堂。那么食堂到底应该怎样办,这也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这一次号召调查研究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开头几次座谈会上,邓小平就同县和公社干部讨论了食堂问题。这时,他还是倾向于把食堂办好。他说:“公共食堂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群众的议论很多,要注意一下,正是困难时候不能一哄而散。总的方针还是积极办好,自愿参加,把优越性表现出来。”他希望真正把食堂办好,提出要把食堂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管理,单独搞经济核算,食堂占用的劳力不能超过百分之十,多了就不合算。

后来,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他的这一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四月十八日,他参观白庙村公共食堂,在实地更直接地了解到社员群众对食堂的尖锐意见,随后在牛栏山公社桑园村召开的社、队干部会上明确指出:“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以前不管是中央哪个文件上说的,也不管是哪个领导说的,都以我现在说的为准,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在“大跃进”运动中,各地农村不顾实际条件,一哄而起大办养猪场,劳民伤财。反“五风”后,很多地方又搞“一刀切”,一律停办养猪场。邓小平对生产队的养猪问题很关注,作了详细了解。四月十五日,他在有生产队干部参加的座谈会上说:“你们是个传统的养猪县,社员喜欢养猪,也有经验,把这个传统扔了很可惜。一头猪不仅能赚二十多元钱,肥料还能养二三亩地,一人一头猪,没有化肥也能丰收。”“中国大,靠化肥怎么靠得住?你们这里土地和水利条件都很好,就是肥料问题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他鼓励干部们争取“今年明年,加上后年,搞一人一头猪”,尽快把养猪事业发展起来,既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根据邓小平的谈话精神,北京市和顺义县后来一直把养猪作为农业生产的重点之一,制定奖励养猪和生猪购留比例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顺义县养猪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北京市猪肉供应的重要基地。上辇大队“到一九六二年底,共养猪一千多头,已经达到每人一头”。

顺义县是全国的机械化重点县之一,邓小平注意了解了这里的农业机械化问题。在到顺义第二天召开的县委负责人座谈会上,他就问机耕的土地是不是产量要高一些?他说:“顺义县地理条件好,应该找出一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来。从耕地、耙地到播种、中耕、收割,将来都要实现机械操作,耕耙当然是基本的,现在做到机耕的地方都要保证耕得好,增加产量。要像管理工业企业那样来管理农业拖拉机站,拖拉机手的待遇应同工人的待遇一样。”

四月十六日,邓小平到城关公社拖拉机站,参观拖拉机车库,又看了修配车间,了解各种型号拖拉机的质量和使用、修理等情况。他爱抚地抚摸着露天摆放的农业机具,说:“机械要搞得干干净净保管好,搞文明生产,链轨板应该洗干净,机库也要整理干净。要盖几个棚子把农具放在棚子里,这样花不了多少钱,对机械保管有好处。”当拖拉机站负责人介绍机耕、机播和机收小麦的情况后,邓小平勉励他们要认真研究拖拉机中耕和收割技术,以及拖拉机抽水和综合利用等问题。他再次提出,机械化的优越性要表现在增产上,拖拉机站要搞经济核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采用工业企业的办法,搞工资奖励制度,有奖有罚,对保护机车、提高工效都有好处。此后,顺义县一直非常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经过二十多年努力,终于在八十年代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粮食亩产达到一千六百多斤,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先进县和产粮百强县。

当时,县、公社和生产队的干部中,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上的错误,而是简单地归结于干部的作风和农村劳动力减少,有的则是认识到了但不敢讲出来。邓小平在同县委、公社和生产队干部的座谈中,明确向干部群众说明,一九五八年以来粮食普遍减产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问题”。他说:“我不同意你们把劳动力减少作为减产原因的第一条,主要还是政策问题,是‘一平二调’搞得大家没有劲头了。”后来,他结束调查回到北京后,还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工农业都一样,都是政策问题。”

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邓小平比较全面地掌握了顺义农村面上的情况和突出问题,然后他深入各生产队实地察看。他先察看了生产落后的芦正卷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生产条件不好,人均年收入仅四十二元,其中还有百分之三十是从别的生产队平调来的。邓小平对县委和当地干部说:“像芦正卷这样的村必须扶植它。”县里要拿出一些钱,公社再从工业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帮助他们打两眼机井,既解决社员的吃水问题,还可以开几十亩园田。他说,这些队各有各的困难,各村有各村的特点,要“克服平均主义,要帮助这些穷队自力更生长志气,帮助他们找门路,增加社员收入,改变面貌”。在工业搞得比较好的牛栏山公社,他听说这个公社一年的工业纯收益就达到六十万元,占整个公社纯收入的五分之一,非常赞赏地说:“公社这一点很有前途。社有经济无论如何不能丢掉。这是社会主义经济。”

十七日,正逢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邓小平参观了顺义县城关和牛栏山公社的集市。他看到集市没有什么东西可买,商品非常单调,就向县委负责人提出,手工业都变成社办工业到底好不好?过去的经济组织有什么利弊,哪些需要恢复?这些问题需要研究。他要求县委搞个供销社的试点。二十一日,他又就促进农村手工业发展的问题召开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手工业行业,人数、品种、数量,比过去少得多了。社员使用的小农具、日用品缺得很厉害,社员的收入也减少了。”他说:“眼睛要看着五亿农民,要看到北京三十多万农村人口,要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把手工业、家庭副业统统都恢复起来,品种要多样。先搞主要的人民群众急需的、有原料有劳力的手工业和副业。物品增加了,市场活跃了,收入增多了,自由市场价格也就稳定了,人心安定,政治影响也好。”他指示县委:现在最要紧的是先确定几个人把机构搞起来,把供销、手工业专管起来,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抓,先抓柳编、荆编、编席等主要传统行业的生产,同时还要把做豆腐、豆腐丝、老豆腐、油饼、油条等手工业以及社员家庭副业都发展起来,增加市场上买卖的品种和数量,把农村集市繁荣起来。

要离开顺义了,在四月二十日召开的县委汇报会上,邓小平根据两个星期来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就公社规模问题、基本核算单位问题、“三定三包”和分配“三七开”、超产购留比例、食堂等问题,对顺义县委的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他指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赶快把基本核算单位定下来,小队和小队,社员和社员,都不要拉平,要多产多卖多留多吃。把“三定”、“三七开”也分别搞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让群众去选择,然后很快定下来。一定要实行定额包工、多劳多得、按工分奖励粮食等办法,提高社员劳动的积极性。还要建立公社民主管理制度,解决公社领导的民主作风和党委领导方法等问题。

四月二十二日,邓小平结束在顺义的调查,回到北京。五月十日,他和彭真就顺义、怀柔调查的情况,联名给毛泽东写了一个调查报告。报告中说:

“根据我们直接领导的五个调查组(在顺义、怀柔)和北京市委的工作组,在北京近郊和各县一个多月调查的情况来看,贯彻执行十二条、六十条指示的结果,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已有很大提高。但是,要进一步全面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供给制,粮食征购和余粮分配,三包一奖、评工记分,食堂,所有制等问题的措施,还需要加以改进,有些政策要加以端正。”

调查报告就当时农村工作的七个主要问题,系统地概括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并且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一是,关于调整社队规模问题。当时,根据“六十条”草案的精神,北京近郊和各县对社队规模都作了调整,社队规模普遍减小,生产队下面还建立了作业组,实行责任制。调查报告肯定说:社队规模减小以后,“使农民心里有了底,社员对于社队可以比过去‘看得见、抓得住、管得了、信得过’了。效果很好,它大大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关于粮食征购和余粮分配问题。这是当时干部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调查报告提出:“对国家征购后的余粮,大队、生产队不宜留得多了,应该把绝大部分按劳动工分、按出售肥料分给社员,鼓励他们像经营自留地一样,在集体经营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积极施肥。”

三是,关于供给制问题。当时,农村相当多社队实行三七开的供给制。调查报告指出:这“带有平均主义性质,害处很多。它不仅使劳动力多、劳动好的人吃亏,也不能适当解决五保户和困难户的问题”。提出“废除三七开的供给制,只对五保户生活和困难户补助部分实行供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分值,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四是,关于“三包一奖”和评工记分制度问题。调查报告援引典型调查的材料说明,“三包一奖”和评工记分制度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制度及其他措施实行的结果是,社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显著提高”。

五是,关于食堂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六十条”草案尚未确定停办食堂,而是规定“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生产队应该积极办好公共食堂”。调查报告指出:“看来,吃不吃食堂的问题比较复杂,不能像供给制一样,一刀两断地下决心。尤其要走群众路线,让社员慢慢考虑、好好讨论,完全根据群众自愿,他自己感到怎样合算就怎样办。”同时还指出:“今后,要办食堂的,一般应当把食堂的经济核算同生产队分开,即把生产队的分配和社员的生活消费分开。食堂不要大了,应办小型的,或者是自愿结合的。”

六是,关于耕畜和农具的所有制问题。当时在很多地方农村,农具归生产队所有,认识已比较统一;但对耕畜是归生产大队所有还是归生产队所有,意见不一致。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的情况提出:“看来,耕畜归生产队所有比较有利,这样可以加强社员对牲畜的爱护,减少牲畜死亡,同时繁殖也会较快。”

七是,关于供销社和手工业、家庭副业问题。自一九五六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村手工业、家庭副业就已经被大大抑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以后几乎被完全取缔。五十年代初兴办起来的农村供销社,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也停办了。调查报告明确提出:“对手工业和家庭副业,必须大力恢复和发展。”“为了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家庭副业,必须迅速恢复和健全供销社的工作,为手工业、家庭副业供应原料、工具,推销产品,组织生产。”

五月十三日,毛泽东将邓小平和彭真的调查报告批转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参考。这个调查报告为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情况和意见、建议。

这时,在全国各地做调查研究工作的其他中央领导人和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也陆续将调查材料汇报给在杭州的毛泽东,其中包括毛泽东直接领导的调查组在湖南的调查材料。这么丰富的材料使毛泽东感到,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修改和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时机已经成熟。

四月二十四日,邓小平陪同来访的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凯莱齐到达杭州。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他同田家英一起起草了在五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通知要求“到会各同志利用此时对农村工作若干关键性的问题:食堂、粮食、供给制、三级管理、柴山、三包一奖、耕畜归大队小队、一二类县社坚决整风退赔、恢复手工业、供销社以及其他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切实了解情况,向群众寻求真理,一个个得出答案,以便讨论,使五月会议能比较彻底地解决问题”。

四月二十五日晚,邓小平将《通知》稿送到毛泽东住处。毛泽东即召集周恩来、邓小平和田家英一起讨论审定《通知》稿,并向他们谈了他在阅看大量调查材料之后对农村工作形成的一些新的看法。他说:看来“六十条”草案有些写法不妥当,需要修改。主要问题,一是所有制不落实,所有又有又没有,猪、柴山、耕畜、农具、菜都有问题;二是食堂问题很突出,这问题是一不摸底二受骗。过去食堂提得很高,说是社会主义的心脏,就算我说的,群众不满意,也是今年不垮明年垮;三是分配实行“三七开”,在多数地方站不住,但“三包一奖”等如何搞法?要研究;此外,过去以为“五风”问题不大的一、二类县社队也有整风问题。他还说:今年要彻底解决和抓好农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否则会影响工业。当前要紧的是认真搞好调查研究。

遵照毛泽东的谈话精神,邓小平又先后于五月三日和十日两次赴顺义和密云农村继续进行调查。

原定于五月十五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因为有些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要求多做几天调查工作而推迟。在会议准备期间,邓小平根据调查的情况,向毛泽东建议在会议讨论通过农业“六十条”草案的同时,还讨论通过关于手工业、商业和林业的几个文件。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这一建议。

五月二十一日至六月十二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继这年三月召开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对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绝大多数与会者在会前深入农村、工厂做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对这几年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存在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讨论和修改“六十条”草案非常顺利。特别是在全党困惑了几个月的供给制和食堂等问题上,很快取得一致认识。通过修改“六十条”草案,坚决取消了大多数农民群众反对的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确定人民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会议也顺利通过了旨在尽快恢复、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的《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即“商业四十条”)和《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三十五条”)。

这时出现了严重的夏荒,粮食问题成为会议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五月二十八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一九六一年第三、四季度和一九六二年度的粮食安排。

三十一日,中央工作会议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专门讨论粮食问题,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和邓小平等都作了发言。会议提出解决粮食困难的有效办法是在两年内压缩城市人口二千万,一九六一年压缩一千万。

邓小平在发言中由粮食问题谈了他对调整整个国民经济的看法,提出调整国民经济不能用“打补丁”的办法,而是要有“通盘考虑”,“采取一些根本步骤”,特别要摆正农轻重的关系,加强轻工业和农业,要压缩城市人口。他说:

“我们总的估计应该是这样,三年来毛病出的很大,问题相当多;但也应该说,我们做了很多好事情,各方面都有一些积极因素。”“从去年北戴河会议起到今天将近一年,我们用打补丁的办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涉及规模、速度这样一系列带有重大性质的原则问题,看来打补丁是不行的。”“今天各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粮食问题是很紧迫的”,“现在是否还可以用前一时期的办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我看不行了”,“如果再照那个办法,三年调整肯定是不行,对这些问题没有通盘考虑是不行的。”“从粮食问题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止是粮食问题,实际上是农轻重问题,是重工业速度问题。要加以调整和填平补齐,把力量用到轻工业和农业方面来。”“如果现在不采取一些根本步骤,粮食问题就不能解决,而且会一年比一年紧张。”“每一个工业部门、事业部门,包括学校、机关,不要想在几年之内一下子搞得很快。”“现在不拿出二千万人不行,不关一部分工厂不行,不关一部分学校不行,不关一部分机关也不行。”

邓小平对调整国民经济富有战略眼光,态度斩钉截铁。

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全党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党的指导思想问题。毛泽东还是认为,总的路线和方针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缺乏正确的具体的政策。他说:“这跟我们缺乏一套具体的政策也有关系。革命只有总口号、总路线,而没有具体的政策,那是不行的。”“我国的情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不是没有缺点、错误和困难。这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具体政策制定出来,根据群众的意见制定出来,以教育群众和干部,这些困难就可以克服。”因此,毛泽东从一九六○年下半年开始抓具体政策的制定,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农村工作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而将制定城市工作的具体政策主要交给邓小平等做。城市工作的具体政策,除了北京中央工作会议所通过的“商业四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等条例外,还有“工业七十条”和“高教六十条”。

邓小平和中央书记处从一九六○年底就开始酝酿制定城市工作主要是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李富春等在北京陆续做了一系列调查和准备工作。广州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回到北京后,邓小平于三月二十七日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工作安排时,又提出:“‘农业六十条’是中央搞的,工业方面也要拿出若干条。”参加会议的书记处成员李雪峰问道:“怎么搞,以工业为主,还是以企业为主?”他认为“以企业为主好”。邓小平赞同他的意见,说:“以企业为主共同性大一些,作风、制度都有共同性;党委领导究竟搞什么,也是共同问题;队伍也有共同性。我看要着眼大型企业,目前主要搞大中企业,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问题很复杂,原则可以包括在内。现在搞试点,秋后再铺开。方针在主席处已谈过,首先抓一千五百个企业,这些企业占全国工业百分之八十的产值,把这一批搞好就可以松一口气。中小企业地方可以搞,地方搞出章程更好。我们还是搞大中型企业调查,同省合作,从调查研究着手,搞出若干条,找几个善于调研的人,从历史起,找几个类型的,找出共同性的问题。”“立即组织工业战线调查,每个部有两三个点,各行各业分一下。现在要部长亲自搞。局长也应该搞固定点,一年搞十来天,不要挤在一堆。”

五月二十日,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听取薄一波汇报工业座谈会的情况后,进一步谈到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要“写各项政策,如责任制、技术政策、工资政策等”。六月十二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要用“农业六十条”草案教育干部时,指出:“城市也要搞几十条。”之后,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及其他各项条例的起草制定工作进度加快。

六月十七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确定由薄一波具体负责组织起草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并决定从各有关单位抽人分头到重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他在会上指出:“工业比农业复杂得多,(条例)究竟如何搞?现在心里无底。只有结合调查研究,条例才能搞得出来。”

从年初开始,工业生产全面下滑。五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将全年的钢铁生产计划指标,从一千八百五十万吨下调到一千至一千一百万吨。进入下半年后,工业生产下降的趋势仍在发展。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煤炭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三十,许多煤矿由于动力供应不足而被迫停产。煤炭的减产,严重影响其他行业企业的生产。鞍钢由于煤炭供应不足而有三分之二的设备停产。

七月十二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如何确保鞍钢停产设备恢复生产的措施。第二天晚上,他即离京赴东北就鞍钢的问题和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进行考察调研。

七月十四日,邓小平到达沈阳。他一下火车,就召集汇报会,听取东北局书记处成员的汇报。汇报会从十四日到十九日,持续开了六天。在会上,他不时插话,就农轻重的关系、物价问题和供求关系与物资分配的关系、粮食问题等,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农业和轻工业要进、重工业要退,但都要按比例;物资分配要兼顾城乡,以巩固工农联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要通盘考虑,这些用三年时间进行调整还不够。他说:

总的看来,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注意,这几个问题无非是农轻重关系和城乡关系问题,看来只照顾哪一头都不行。第一个问题是以钢为代表的重工业,产量从一千八百万吨减到一千万吨是个限度。保鞍钢是个战略问题,保鞍钢三分之二生产能力是个界限。现在讲农轻重,农、轻是上,重是下,要保证逐步地上和逐步地下。过去重是一马当先,现在不要又在另一方面过分突出,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第二个是物价问题,不能随便提价,它会有连锁反应。自由市场的价格可以高,但国营市场的价格必须维持一定的水平,不能乱提,对自由市场要加强管理。第三个是供求关系和物资分配问题。物资缺少,在分配中要照顾农村又要照顾城市,各种产品的具体分配要全面安排,有些东西要拿到农村交换农民的东西,有些东西要照顾城市,许多日用品不照顾城市不行。第四个是粮食问题,农村要多吃一点,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城市的需要,出了乱子会比农村严重。现在脑筋要反回来想想,重工业退也要按比例,农、轻进也要按比例。总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轻重关系,要反回来通盘考虑一下,现在看来用三年时间进行调整是不够的。

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提出了经济全面调整的目标。在他看来,经济调整不是某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调整,而是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经济调整也不只是生产领域的调整,而且是涉及分配领域的调整;经济调整涉及基本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邓小平的主要注意力,还是集中在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上。他感到,在前一阶段工业整风中,问题已基本摸清,但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需要搞企业试点。他在插话中提出:东北局要搞二十个试点,其中在辽宁搞十个点,如抚顺煤矿、本钢、第一机床厂、化工厂、抚顺电厂、水泥厂等,在吉林和黑龙江搞十个点。试点的内容,就是按企业设计能力定员定额,从定任务(包括品种、数量、质量)、定员、定原材料消耗定额、定协作关系等入手,规定每个职能机构和每个人的责任制,一人顶一岗,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正常的协作关系。同时把工矿企业和市政的职能分开,生产人员和教育、卫生、副食、生活服务等属于社会服务事业范围的人员要分开单独核算,不能超过定员。他举例说,这样做之后,像本溪钢铁厂现在有七万人,减万把人是完全可能的。他要求东北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搞典型试验,从现在起到八月二十日,先摸万人左右的企业,每个行业搞一个,一个厂一个厂地计算。他说:城市人口定额和城市规模的确定也要由此着手,搞好这个问题,城市减人和供应等问题也可以随之解决。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好多想法不适当,以为是节约人力和物力,实际是浪费。”

针对当时许多企业管理混乱、生产指挥系统不少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的情况,邓小平提出要把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等责任制度恢复起来,解决技术政策和工资政策问题,使企业领导人员专心管理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和领导制度方面积累一些经验。他强调企业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企业调整必须选好骨干、选好干部,要从制度、秩序、作风和管理各方面进行整顿。他说:

企业管理归根到底一定要集体领导,这是根本原则。集体领导有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党的八大所规定的管理制度就是集体领导。企业的调整必须解决骨干问题,特别是厂和车间这两级,必须有两个德才都比较好的干部作核心。技术干部主要看技术,对政治条件主要看本人和现在表现,过去只从家庭成分上了解是不妥当的。企业的调整必须解决骨干问题。选骨干,不能光看能说会道,会张牙舞爪的,要选踏踏实实、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工作的人。前几年的浮夸风,一部分与上面有关,也确有一部分人是个人主义思想问题。有老实态度才能联系群众,整顿企业要把选择干部作为重要内容。总的态度是要从总结经验出发,整顿制度,整顿秩序,整顿作风。着重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又着重是责任制问题。

邓小平结合考察了解到的情况,对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提出具体意见。他对正在沈阳工业企业做调查的条例起草组成员说:“工业企业的几十条,要有个总帽子,把根本制度和根本原则概括起来,如领导制度、经济核算、计划、协作等问题的原则都要写进去,作为序言。”后来,起草组根据他的意见,在条例前面加写“总则”,对国营企业的性质、根本任务、管理原则和领导制度作了原则规定。

辽宁省大型工矿企业多,城市人口集中,群众生活非常困难。邓小平了解到,辽宁的城市人口口粮标准并不算太低、关键是缺副食品的情况后,向辽宁省的负责人指出,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解决副食品问题上。他说:“增强体质,稳定情绪,都必须从副食品着手。”

邓小平在考察沈阳市的市政建设时,发现这几年只顾搞生产基本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欠账太多,特别是环卫设施很差,垃圾遍地。这促使他从政策上考虑解决全国城市公益建设问题,他设想从工业企业利润中提取百分之五作为城市建设费(企业少的小城市则由国家另行考虑),并保证这些款项用在城市建设上。回到北京后,他写成一个方案提交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后又提交八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经中央批准后,率先由沈阳市试行,并逐步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开。

七月十八日,邓小平分别在沈阳同为起草工业企业条例作调查的中央有关部委和中共东北局、辽宁省委、沈阳市委的负责人谈话,研究保证鞍钢正常生产的问题。他从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指出,鞍钢的钢铁“产量上不去,一切都无办法。这不仅仅是东北的问题,实际上是全国的问题”。钢的产量又取决于煤,他说:“我们国家有两个粮食问题:工业吃饭和人的吃饭。煤上不去什么也上不去。现在就是要把煤搞上去。”他同这时也在沈阳考察工作的煤炭部部长张霖之和东北局经委主任王新三一起,谈了整整一天,详细了解煤炭生产、供应各方面的情况。最后他得出结论:三年经济调整要以煤为纲,有多少煤办多少事。他提出:东北煤的日产“如果达不到二十五万吨,就要相应地关闭一些厂子,不能像现在这样撑起个架子来大浪费,这是破落地主的办法,最不节约”。要按照煤的产量定工业生产,要一个厂一个车间地停,并要从几定入手搞煤炭节约,越快越好。他提出,“要打开仓库,全力协作”保鞍钢,“鞍钢上不去,全国无希望”,“煤保鞍钢,鞍钢保工业”。

邓小平的谈话,提出了经济调整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关停一些工厂以收缩“架子”,节约资源以保证重点,以及放慢发展速度而注重效率等。这些措施符合东北的实际,也符合全国很多地方的实际。

七月二十一日,邓小平到达哈尔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第四次到黑龙江了。他在听取黑龙江省委汇报工作时说,从全国来看,只有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在资源上具有自给的条件,而东北则可以做到“工业吃饭和人的吃饭”两个“粮食”自给,并可拿出重工业产品换进轻工业产品。他要求东北要解决这两个“自给”问题,说:工业“粮食”要达到日产二十五万吨,人吃的粮食如果年产四百亿斤,城乡每人平均达到七百五十斤左右,就相当宽裕。这样,几年之内工业就可以全开起工来。

邓小平非常关心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他在听取哈尔滨市委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前几年主要是搞城市大发展,对人民的生活问题不太注意,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千方百计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邓小平还考察了城市工厂企业与城市人民公社的关系问题。在沈阳,他就同东北局和辽宁省的负责人讨论过这一问题。在哈尔滨市,他尤其强调要从所有制上划清国营企业与城市人民公社的关系,指示东北局和哈尔滨市有关负责人一定要将城市人民公社同国营企业脱钩,提出公社和厂矿可以搞协作和加工订货,但所有制一定要分清。他说:“城市人民公社,现在问题就是界限不清,经济核算搞乱了。”“所有制、相互关系要一清二白,等价交换,就迫使企业搞好独立核算,提高生产。”

邓小平在同一些干部交谈中,觉察到有些干部还受前几年到处提的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等口号的影响,而对“一平二调”和“共产风”的错误认识不足。他在听取哈尔滨市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

“今后主要讲社会主义好了。按马克思的说法,我们就是超越了阶段。一切都要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不要再照顾原来说过的话,办过的事,那是照顾不住的。”“我们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搞这样高的,再高了就不行。凡是办不到的,不管原来是哪个人说的,站不住就改,顾面子是顾不住的,今天顾住了,明天也顾不住。”

邓小平这一谈话,点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实质。

七月二十三日,邓小平到达大庆油田。此时,油田还处在会战阶段。

石油部是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一直分管的部门之一,他对石油工业十分重视。他认为,单单依靠煤作动力不行,还要搞石油和天然气,否则动力搞不起来,而且“烧天然气干净,空气好”。他说:“石油储量勘探首先要抓东北,这里将来要搞一亿吨。东北如果能勘探到一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储量,就可能解决东北、华北用煤的问题。”他直接参与了大庆油田从勘探、酝酿开发到组织会战的决策和实施。

大庆油田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茫茫大草原。一九六○年初,几万石油工人、几十个石油厂矿和院校的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会战,当年六月开始出油,到一九六一年上半年已建成一百万吨的原油生产规模。邓小平详细听取油田负责人汇报油田面积和储量、油井产量、注水工作等情况后,用四个小时参观了生产全过程。在谈话中,他充分肯定油田的建设速度,指出油田要争取达到一年生产三千万吨原油。他向陪同考察的石油部副部长兼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康世恩仔细询问采油过程中的注水技术,提出要提高技术水平。之后,大庆油田一直非常重视这方面技术的研究,注水开发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邓小平实地察看了工人们因陋就简盖的“干打垒”住房,详细了解石油工人的生活情况。当时,油田生活物资供应比城市更为困难,他指示办几个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送日用品百货上门,为工人生活提供方便。他还指示油田负责人要利用这里较好的自然条件,自力更生,开展多种经营,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他说:“这个地方靠着铁路,有火车站,草原很平,汽车到处可以跑,土地肥,到处能种地。”要好好种地,成立专业队,实行单独核算,争取做到蔬菜、副食品自给。这里的养猪条件也很好,要好好养猪,还可以办个牧场,养点乳牛、菜牛和羊。井边要多栽些树,最好种可以榨油的核桃树。

邓小平的谈话,对大庆油田干部群众启发很大。此后,大庆油田走上了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

七月二十四日,邓小平回到北京。这次赴东北调查研究,使他对如何有效调整国民经济,尽快改变工业生产的困局,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路。同时,对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尽快扭转企业管理混乱的现状,有了具体的想法。

二十五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报告东北调研考察的情况。关于工业调整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出“打歼灭战”的主张。他说:“由东北看来,工业调整还是要打歼灭战。第一,要把全国煤矿调整好,使之迅速恢复原来的设计能力。主要是从‘几定’入手,该搞计件工资就搞计件工资,把煤调整好才能解决钢的问题。第二,是调整钢,抓钢材。有煤和钢,一切就都有希望了。到处调整东一下西一下,见效慢,看不出效果,一定要打歼灭战。”关于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他提出:“主要是总结经验问题,就是工业整风后搞‘五定’。”其中,定员就是要按设计任务书定人。条例中要写清楚厂长负责制,包括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责任制等一整套制度。

这时,离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时间已经很近了。召开这次会议是毛泽东在北京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议题主要就是讨论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等。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即主持进行紧张的筹备工作。

七月二十五日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的当晚,邓小平同薄一波、杨尚昆等连夜坐火车到达北戴河。

七月二十六日到八月十七日,邓小平连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修改几个文件草稿。其中最主要的、费力最多的是《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稿。前者由薄一波具体组织修改。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也是邓小平主持组织起草的。制定这个条例,是为了改进高校管理,包括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此前,继五月北京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关于商业和关于手工业方面的条例之后,七月初中共中央又讨论通过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在七月六日讨论“科研十四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发言指出,这是个好文件,很有必要,可以在试行中加以修订补充,使之成为科学工作的宪法。他针对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来,党对知识分子工作和学术工作领导方法上出现的不正常状态,说:“党怎样做工作?就是要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人心舒畅的局面,一个多出科学成果的局面。党的领导干部要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关心帮助他们。要老老实实当好勤务员,为科学家服务,替他们解决困难。”

高校工作与科研工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几乎在起草制定“科研十四条”的同时,六月十日,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布置由陆定一具体负责组织起草文教方面的工作条例。在七月十三日中央书记处研究教育工作三年调整计划的会议上,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教育要搞好‘六十条’,总结经验,定出章程,从积极方面解决问题”,要“首先抓大学”。他还提出,“科学文化水平不决定于大学数量,而决定于大学教育质量。高校的任务是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这几年总的来说,大学教学水平是降低了,要调整只有放慢发展速度。”“要首先抓好大学教育,其中有几个比例要注意,即全国每年要招十六万大学生,就要有四十多万高中生,二百二十万初中生,这是保证系数。我们就抓十六、四十四、二百二十万的比例,有了这个宝塔,大学教育就巩固了。”“要用三年时间先把重点高校搞好。高校规模要大体适当。”

根据中央书记处会议的布置和邓小平的指示,陆定一组织教育部、中宣部和清华大学等有关部门单位的人员,深入高校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写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初稿。七月二十九日、八月一日至三日、八月五日,邓小平三次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逐字逐句地讨论和修改条例(草案)稿,决定报送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提交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

在三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就高校工作发表了这样几点意见:

一是,要理顺高校领导体制。这是办好高校的关键问题。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以后,在一些高校由于对“加强党的领导”原则的片面理解,各级包括系一级和班一级都实行所谓“党的领导”,以至有的学生党员掌握着学校很大的权力,在教学和管理上造成许多混乱。邓小平明确指出:高校党的领导“不能按级领导。学校就是一个学校党委领导”。“党员通过自己的模范作用,积极工作,提出正确主张,同党外师生合作,这样来体现党的领导”。他提出,要肯定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的提法,系一级则不提以系主任为首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而明确系主任是系的负责人,在校长领导下主持系务委员会和系的经常工作,重大问题要经过系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由系主任负责执行,“总支以下党组织要明确规定是起监督保证作用”。这些意见,澄清了当时高校领导体制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二是,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他指出,要正确贯彻群众路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教好学生,同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学好功课;要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

三是,要做好后勤工作。他说,总则要写保证教学条件和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要加强总务工作才能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校长分工中要有人分工专管总务工作。他提出,高校要有会搞经理工作的人去搞,系的副主任中要有人管事务,统统写文章就没有饭吃,编制中对这方面要有定员。

此外,邓小平还针对反右斗争以来知识界关于“红”“专”问题的片面认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管“红”,还要管“专”,“红”要通过“专”体现出来;“白”与“专”没有必然联系,要废除“白专道路”的提法。他还提出,在毕业生鉴定中不要涉及生活细节,内容只应该注意根本的政治态度和总的思想状况。

八月九日至十五日,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集中对《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条例(草案)》稿逐条逐句地进行讨论。这个条例(草案)最后定为十章,共七十条,另外又加了一章总则。会议决定将其报送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并提交将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报送时,邓小平和彭真、李富春、薄一波联名给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各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概括地指出当前工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标过高,任务不定,原材料不足;责任制度废弛,不尊重科学技术,不讲究经济核算,许多企业亏本赔钱;工资、奖励制度中有平均主义倾向等。并且说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条例(草案)提出的主要规定和措施,包括:在计划管理中,确定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企业对国家负责实行“五保”的办法;加强责任制度,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以厂长为首的全厂统一的行政指挥系统,包括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总会计师制度;端正对技术人员、老工人的政策;严格经济核算,工人工资形式采取计时制或者计件制,以能否更多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定,等等。半年后,邓小平还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总结说:“‘工业七十条’的核心是责任制度、核算制度和协作制度。”

在讨论《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条例(草案)》的过程中,邓小平和中央书记处成员深深感到,解决这几年工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发一个关于企业管理的文件还不够,还需要发一个宏观的指导性文件。于是,邓小平又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稿。十六日和二十日,他两次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修改指示稿。二十三日,他将指示稿报送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个指示稿概括地总结“大跃进”运动以来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工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当前工业建设所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然而是严重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措施,逐步扭转工业中的被动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迫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强调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在必须后退的地方坚决退够,这样才能把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调整好。指示稿对工业的调整提出一系列原则性意见,包括:在工业管理中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在全面安排的基础上,抓住中心环节,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努力增产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稳定市场,加强经济协作;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和加强纪律性等。

毛泽东肯定《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和《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条例(草案)》,于九月十七日批示“指示及总则已阅,很好,只在指示有一些小的修改”。

八月二十二日上午,邓小平到达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这是他第一次登庐山。他素来喜欢热闹,稍事休息,即邀一些人同去仙人洞游玩。在北戴河紧张工作二十天后,这是难得的放松休息。

二十三日,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召开。会议主要讨论粮食问题、市场问题、两年计划和工业问题,以及中央书记处提交的《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条例(草案)》、《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草稿)》、《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等文件稿。

由于中央政治局已在八月中旬决定由邓小平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在九月举行的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邓小平不等会议结束就要下山返回北京。为此,毛泽东要邓小平下山前在会上讲讲自己的意见。

九月五日,邓小平在全体会议上作长篇讲话。他对中央书记处提交会议讨论的几个文件稿,特别是《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草稿)》做了简短说明后,说:“今天想讲一讲那些文件以外的一些话。”

他谈了对最近三年主要是最近两年党的工作的总的看法,这主要是针对上半年在讨论“农业六十条”(草案)和传达五月北京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时,省、地、县几级干部比较突出地提出究竟“三面红旗”对不对问题的。他的看法,同当时多数中央领导人一样,亦即中共中央在下发《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草稿)》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通知中所说的:“三面红旗是正确的,而且必须坚持”,但我们头脑太热,违反了社会主义建设法则;大跃进是可能的,但搞过头了,使本来可能的事变成不可能了,被迫退了下来。

但是,邓小平对经济形势严重程度的分析却比一般人尖锐,并且明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要用七年时间,前三年主要是调整,后四年再有所发展,并且提出了调整阶段的各项生产指标。

他说:“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半瘫痪状态,我们要有一个时间来结束这个状态,基本上把生产恢复起来,把现有的设备能力恢复起来。”他根据东北调查获得的认识,指出:从今年起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的一九六七年止,都要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七年时间又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今年、明年和后年,基本上把“调整”两字搞好;第二段是后四年,是跃进。这个跃进可能不是后四年的第一、二年,也许在第三、四年出现。他提出近三年煤、钢、粮、棉等要达到的指标和目标为:到一九六三年粮食产量达到三千二百亿斤,不再进口粮食;棉花达到二千万担,平均每人八至十尺布,同时积极搞人造和化学纤维;煤达到二点九至三亿吨;钢达到一千万吨;日用品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副食品、外贸和市场情况都要比现在好转。他说:达到这样一些目标,我们的经济就活了,市场物价就会比较稳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后四年就有了一个好的前进基础。

他强调调整经济“方法要对头”,主张采取抓住煤炭生产的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打歼灭战。他说:

最近中央书记处也在议论调整究竟用什么方法?我个人想,还是抓重点、打歼灭战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在抓重点的方法下面,一步一步地稳步走,一步一步地来建立新的比例关系。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更多一点放在煤炭上,把材料、修配的能力更多地用在煤炭方面,使它第一不退,第二能够上去,由它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活起来。不抓重点,什么东西都按比例分配是不行的。现在的问题不同于正常情况,“八字”方针提出一年多了,不是完全没有做工作,但效果见得不多。就是因为到处都在调整,到处都在搞“八字”方针,还是情况不明,方法没有找对,所以见效迟,见效慢。按比例关系发展要有个带头的,有个重点,就是一个煤,一个钢铁,这两个东西要跑到前面。现在还是第一步把煤搞上去,抓住这个重点来带动一般,也就是“两马出头,带动其他”。这两个东西在前面一点,比例关系就会活了,就会逐步按比例向前发展。

他还指出,调整必须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抓落实。他说:企业整理从“五定”入手,一个一个抓稳,解决了一个厂就算一个厂。行业调整也要一个一个抓稳,解决了一个行业就算一个行业。要搞一点“笨”事情,全国几十万个企业,重要的企业一万多个,大概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三,要由中央、中央局和省用大力量把这一万个企业整理好。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件事情,抓得稳稳的,抓住就不放。

他结合着说明《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草稿)》中提出的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经济调整期间工业管理权力要高度集中。他指出:总结“大跃进”运动以来由于工业管理权力过度下放造成管理混乱的经验教训,至少在最近两三年内,工业管理的权力要高度地集中到中央和中央局。现在应该承认经济秩序比较乱,好像理乱麻团,是一个人理好,还是几十个人理好?一个人理,就是中央和中央局,几十个人理,就是每一个省再加各部。几十个人理不好,要集中统一来理。

邓小平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扎扎实实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目标、思路和措施,在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王任重认为,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大会的总结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的三年调整时期各项生产指标,是真正后退了的指标,这就从根本上贯彻了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年初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来,因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领导人对经济困难的严峻局面估计不足,“还想在重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的水平上来进行调整,而没有认识到必须后退一步才能调整”,所以,“八字”方针并没有具体化。比如年初八届九中全会定的一九六一年的钢产量指标仍然是一千八百万吨的过高指标,五月中央工作会议虽然降低到一千万吨,但仍然超过实际生产能力很多。结果,这半年多时间内工业方面的调整处于徘徊状态。

邓小平八月九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听取计划工作会议汇报时,曾尖锐地指出高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影响“八字”方针的贯彻。他说:

“‘八字’方针,究竟怎样贯彻,一年多了还没有具体化,各部、各地区和计委都没有具体地安排。去年钢完成了一千八百四十万吨,还是一马当先,影响了‘八字’方针的贯彻。今年又是高指标,一千八百多万吨钢,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还是影响‘八字’方针的贯彻。明年的粮食会比今年还困难,特别是城市。指标定高了,大家为完成指标而奋斗,对贯彻‘八字’方针、填平补齐的劲头就小,工作不好安排。指标降下来,可以腾出精力和时间搞填平补齐。基本建设要建成一个算一个。要确实贯彻‘八字’方针,调整什么,巩固什么,充实什么,提高什么,各部、各地区、各行业都要搞清楚,具体安排,不要再拉长战线了。”

也就是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提出“‘八字’方针的贯彻,至少要五年时间”。而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提出对国民经济贯彻“八字”方针需要七年时间,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的一九六七年为止。这是因为,他对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调整工作的难度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同时,他是把调整与调整中、调整后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的。发展亦即提高,这是“八字”方针中的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后来正式下发的《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把国民经济调整的时间改为七年。而且,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以煤炭生产为重点打歼灭战的意见和三年调整的具体目标,会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经委党组今年第四季度煤炭分配报告的批示》和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补充计划的报告》,大幅度调整了年初八届九中全会和五月中央工作会议拟定的各项生产指标,这意味着真正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阶段。

周恩来、李富春和李先念分别在会上作了关于粮食、工业计划和市场物价问题的报告。周恩来在发言中强调农业调整,也是重点调整,兼顾一般,打歼灭战。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没有发言,但在会议期间的几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讲了几次话,他认为这次会议搞了几个好文件,如《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等,证明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边建设边学习的。

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于九月十六日结束。这次会议对整个国民经济困难的严重局面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补充和完善了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实质内容,特别是降低了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明确了经济调整的具体目标、思路和措施,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会议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讨论通过了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条例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企业管理的一系列正确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规定,成为当时克乱求治、整顿工业企业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章程,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宪法”。

二十年后,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还真切地回忆说:“一九六一年书记处主持搞工业七十条,还搞了一个工业问题的决定。当时毛泽东同志对工业七十条很满意,很赞赏。他说,我们终究搞出一些章法来了。”薄一波后来评价说:“它的颁发试行,对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管理的法制建设,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次会议还讨论通过了邓小平付出了很多心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条例对于结束“大跃进”运动以来高等教育方面出现的混乱状况,使高等教育恢复正常秩序、提高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六日,邓小平从庐山返回北京,旋即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对朝鲜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访问。二十六日,他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回到北京。访朝期间,邓小平除在平壤参加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活动外,还参观考察了元山、咸兴、金刚山、熙川等地。

(来源:《党的文献》2014年增刊)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