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幸福路”上的幸福梦

安徽省全椒县 林如玉

2014年02月21日15: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路是什么?是托载着希望,可以抵达梦想的方向。

幸福是什么?就是好梦成真。

用爱编织的梦是最美的。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小梦想。

无数个小梦想,织就美丽的中国梦。

在广袤的皖东大地上,铺展着一条修长的彩带。不,它其实不是什么彩带,而是园林式的景观通道——滁全路,把滁州和全椒这两座正在腾飞的城市串结在一起。滁全路全椒端,车流如织,轮声沸天,紧紧铆接上贯通苏皖两省省会的宁合高速,源源不断地输送或下载着经济、文化等各类需求。

滁全路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不折不扣是奔小康的幸福路。

张斌,一个30多岁、憨厚、讷于言语的男人,却是滁全路全椒道班的老班长。冬季,任朔风凛冽、寒气彻骨,他都和班里人分散在各段路面上巡查,脸都被冻出了裂口。遇上雪天,他们24小时不眠,蹲守在桥坡上,一见坡面结冰就抖擞精神挥手撒盐,防止车辆打滑出事故。2013年夏季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似火的骄阳炙烤着黝黑的路面,路表温度起码有50摄氏度,鸟都噤声躲进了树丛。燠热没有吓退像张斌这样的马路守护神,他们照样上路排除险障、做路面保洁;身上的汗没干过,下班了脱下衣服,就见白亮亮地结着一层盐霜。记者在采访酷暑中奋战在马路上的张斌时,他没有丝毫的怨尤情绪,相反,他的眼中漾着一种幸福感,仿佛身旁连绵不断的车流就是跃动在他青春五线谱上最动听的音符。单调而辛苦的工作,并不算高的工资,甚至家就是道班里简陋的值班房,他的幸福梦就如此简单?!记者对这位值守在幸福路上的汉子产生了疑惑,就与他拉起了家常,无意中竟听到了一段可谓感天动地的故事,原来他一大家子多年来却在修造另一条幸福路、圆另一个幸福梦,梦的主角是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张成芳。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夏日的早晨,注定对张斌一家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张斌的老家在全椒西南的二郎口镇小夏队。那时张斌父亲张德义在省道——浦合(南京浦口到合肥)公路上做一名普通的养路工,母亲料理着农活和家务。那天晨雾散去,看日头渐显毒辣,张斌的哥哥张成就决定到地里为快旱蔫了的西瓜秧浇水。刚到田头,张成就看见草丛里有件塑料薄膜裹着的东西在动,并发出微弱的声音。他小心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周身红通通的婴儿!脐带还没剪,身上爬满了蚂蚁。还是个十六七岁愣头小伙子的张成不知所措,就掉头跑回家喊奶奶。

家里不缺孩子,何况那是一个因引产而被遗弃的女婴(身上的引产针眼清晰可辨),可是看到孱弱的小生命在无助地挣扎、喑哑地哭喊,张斌年迈的奶奶也为之动容。她来不及多想,慈爱地抱起婴儿,快步走向镇卫生院,请医生为她剪脐带、清洗身体。

孩子的命算是保住了,可是打听来打听去,附近没有哪家愿意收养她。农家添一张嘴谈何容易!孩子就暂且放在张斌二叔家抚养。平添了许多劳作不说,单孩子喝的奶粉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二叔家渐渐招架不住。已是40多岁的张斌父母,看到孩子那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似乎在祈求着什么,心一软,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当作女儿抚养,给她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张成芳。

上天似乎从此就开始更严峻地考验张斌一家对小成芳的感情和她的生命力。

小成芳的可爱,的确给张斌家带来了新的欢乐。张斌父母视她如己出,一刻都舍不得丢开她;张斌和哥哥张成也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放学回来就逗她玩,处处宠着护着她。但是小成芳身体极其虚弱,不论什么季节,三天两头感冒、发烧,是附近诊所的“常客”。 这样的身体状况,直接导致小成芳小学毕业后,就被迫中断学业回家休养。

为小成芳治病,成了张斌家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起先,每个月张斌父亲发的工资,一般只够付诊所的医药费,就是剩下一点儿,也用来买糖给小成芳吃了。其实,家里不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为小成芳留着,弄得张成、张斌兄弟俩倒不像是父母亲生的了。即便他们对小成芳百般呵护,还是发现她身体出现了浮肿症状,久不消退。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张斌父母不知跑了多少趟,也经常带她去南京儿童医院检查、治疗。各家医院查来查去,都查不出病因,吃药、打针、打点滴也渐渐无济于事,甚至院方多次下了病危通知书。幸好,每次她都挺了过来。一家人的工作、生活,都因小成芳的病情而涂上沉闷的色彩,一次次病危,几代人都为她一次次哭干了眼泪。医药价格居高不下,后来每年全家的收入几乎都用在了为小成芳治病上。尽管身心俱疲,听说小成芳可能得的是肾炎或乙肝,也许偏方能治好,张斌父母就又不顾路途遥远,背着她到马厂、巢湖柘皋等地求医问药。可是医生问遍、方子用尽了,病情仍不见好转。

张斌家收养小成芳、为她治病的曲曲折折,在二郎口镇及周边几乎家喻户晓。人们看到了做人的责任,看到了亲情的伟大,看到了人性的高尚,都为这么一家人的真情付出而惋惜、感动。在别人把梦想与纷繁的奢华、浪漫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张成、张斌和他们的父母的梦想只是让这个可怜的妹妹有一天能同其他女孩子一样健康,一样地做上幸福梦。

2011年初秋,张成芳再次因病情严重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又4次收到医院下的病房通知书,张斌父母决定把她转到南京治疗。一家人乞亲求友,才勉强把送张成芳到南京治疗的费用凑齐。这些年,一个原本在农村算得上殷实的家庭,因为有了她而穷得叮当响。在小洋楼已很普遍的当地,张成结婚时,只盖了一间小瓦房做新房。张斌后来更寒碜,借用二叔家的三间旧瓦房,才把新娘娶回来。

好不容易转到了南京鼓楼医院,急诊中心医生仔细地察看了她的病历和体征,表情凝重地摇了摇头,说,还是趁她有口气,让救护车送她回去吧,再迟了,也许就回不了家了。一家人一下子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回到家,张斌和她的父母瞅着浑身是吊水留下的针眼、气若游丝的张成芳,一边揪心地抹已无泪可流的眼睛,一边赶紧为她准备后事。

也许是上苍也不忍心让张成芳离开无比爱着她的亲人。尽管她仍然依靠输氧维持微弱的呼吸,可是这微弱的气息在坚强地延续。哪怕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希望,她的亲人依然不会放弃。张成芳再次被送到二郎口医院打点滴维持生命。没想到,她居然逐渐恢复了知觉。张斌、他的父母等亲人喜极而泣,再次紧急送她到南京鼓楼医院诊治。

经过南京鼓楼医院更加全面、细致的检查和专家会诊,最终确诊张成芳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只有手术才能治愈。并且,手术必须尽快做。

病根子总算找到了,可是做心脏手术要十几万元的费用,对一个已极度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次东挪西借才弄到几千元钱,剩下的“天文数字”再到哪里去弄呢?

由于病史很长、手术难度很大,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教授准备亲自担任张成芳手术的主刀医生。

张成芳的病情一分钟也耽误不得。那么多的钱实在拿不出,张斌母亲不得不去找王主任商量,求他救女儿一命。王主任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张成芳非同寻常的出身、为她治病的坎坷经历和家庭由此而致的贫困状况,这位享誉国内外、曾获我国医师协会颁发的“金刀奖”的外科专家大为感动。手术所需的器材、药品,院方必须收成本费,为了救治张成芳,王主任自己捐款2万元。其他医护人员听说这一感人故事后,也纷纷慷慨解囊。在王主任的帮助下,张成芳的手术还各获得了南京红十字会、鸡鸣寺数万元的捐助。

王主任主刀,张成芳的手术很成功。

更多温暖的手向她伸来。南京鼓楼医院让她住每天只要2元的爱心病房,那些病友知道她家买不起多少营养品,就把自己吃的排骨、炖鸡省下来,送给她补身体……

在温馨的氛围里,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成芳很快康复出院。这是生命的奇迹,更是爱心创造的奇迹。

她是个热爱劳动的女孩子,就是当年辍学在家,身体稍能允许,她就到村办服装厂剪线头,虽然断断续续支撑着干了3个月,且只挣了150块钱,但她希望通过仅能完成的微少劳动,最大程度减轻自己给家庭带来的负担。身体调养好后,已是个大姑娘的她,青春活力开始迸发。她不等身体硬朗,就奔赴南京,凭着不怕苦不怕脏,轻松找到了一份较稳定的工作,冀望能养活自己、反哺亲人。

在石城打工,她良好的品性不久就博得一个同乡小伙子的爱慕。2012年,他们喜结连理;2013年,他们有了个男孩......

在电话里,张成芳说,她腊月二十七放假,才能回家看望最思念的亲人。她一分一秒都没有忘记父母、哥嫂、王医生和好多好多好心人的恩情……

——张德义、张斌,这对在县内最繁忙的“幸福路”上为无数过往车辆和行人守护幸福的父子,终于筑就自己心中那特殊的幸福路——张成芳的幸福梦。为了圆这个梦,张成芳的父母变得更苍老,她的两个工作多年的哥哥至今在县城没有住房。也许这个梦很小、很平凡,但是它见证、传扬了中华美德。如果这样的美德之花开遍中华大地,中国梦就不会遥远,就真实而美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