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11月12日新华网)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这段话为权力的规范运行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必须坚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监督,并在管权管事管人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目前来讲,约束权力滥用是管好权力的前提。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权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对他们的权力不进行约束,任其滥用,后果不堪设想。十八大一年来落马的十一位高官的坠落经历清晰地告诫全党的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敬畏制度、敬畏权力,才能用好权力,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很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让升官发财的思维在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内心深处扎了根,升官就意味着拥有更大的权力,权力越大,能够支配的公共资源越多,中饱私囊的机会就越多。升官后发财在封建社会是常态,因此,官本位思想在新时期的很多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意志不坚定的党员领导干部也是栽倒在了这些“财路”上。因此,在当前的反腐败工作中,迫切需要强调,把权力放在规范化的制度下运行,也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也是三中全会在反腐败工作中的亮点之一。虽然早已提出过,但这种提法在历届三中全会中还是首次。
要真正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达到制度反腐,目前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首先是制度约束问题。就是作为笼子的制度完善问题。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的制度性文件,但还是缺少一部统领性规范文件,对权力使用的范围进行规范,哪些是边界线、哪些是警戒线?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范围到底有多大,要受到哪些方面的约束等等。现在反腐败工作中的规范性文件种类繁多,但不统一,甚至还有些相违背的地方存在。很多文件中内容都太笼统,让具体操作者无所适从,经常性的需要政策制定相关部门来进行解释和说明,不够规范。
其次是监督制约问题。中央每年派出巡视组下到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去巡查,各省也派出相应的工作组下去巡查,但这些巡查都是临时性的,不可能在基层单位长期巡查,那么巡查期之外如何监督是个问题,特别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一把手的监督,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下级职位过低不敢监督、同级处于被领导之下不愿监督、上级太远鞭长莫及不能监督,使得一把手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可以随心所欲,不受控制。很多“老虎”、“苍蝇”被抓后都提到,当位至一把手之时,没有人去监督他们,他们便慢慢地迷失在权力之中,走上不归路。虽然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思想坠落的原因,但与监督不到位也有一定的的关系。警钟长鸣,也要有能响的“警钟”是不是?
最后是廉政教育的问题。人都是有惰性的,党员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只有将廉政教育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才能让一些领导干部提高警惕。领导干部为了地方的经济建设,都很忙。难得能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地接受教育和学习,应该将廉政警示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之中。不能光靠党员领导干部自己学,还要组织他们集体学,逼着他们学。当前,在很多地方,搞政治教育都是针对部属,似乎和领导干部没有多大关系,就是领导干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会议,那也是坐在台上念一遍由秘书撰写好的讲话稿。稿子念完后,到底写了些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效果如何能够对领导干部起到警示作用?笔者认为,必须每年利用一定的时间将这些领导干部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脱产组织学习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更可以通过教育使他们自觉增强抵制腐败的自觉性和面对腐败的警惕性,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中全会已经为制度反腐指出了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不断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进行调查研究,才可能制定出更好的政策。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还必须要转变思维,认清当前形势与我国国情,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求真务实、大胆探索,统筹协调、循序渐进,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只有如此才能让权力真正回归本源,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之中,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