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各国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增长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从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到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转型升级新脉动”系列报道,聚焦部分省区如何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消解调整的阵痛,在改革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在转型升级中释放发展潜力,在应对挑战中增强创新活力。
这样的场景人们并不陌生:一个个烟囱轰然倒下,一条条生产线黯然退场。如果说产能过剩是经济运行中的痼疾,淘汰落后产能则是根除痼疾最有效的良方。但“淘汰落后”,往往纠结“三笔账”:政府重政绩还是重长远?企业讲成本还是讲效益?群众图饭碗还是图环境?
工业大省、能耗大省山东,细算“三笔账”,力解三个“结”:自2010年国家要求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以来,全省1122户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数量是国家下达任务的3倍多。
先算政府账——
淘汰落后产能,短期或拉GDP后腿,影响政绩。山东省、市两级虽惜一时之失,但更重长远之得,腾出资源、土地、环境、市场、人力空间,发展先进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薄弱的县乡而言,企业产能或许落后,却是“顶梁柱”,淘汰即是“割肉”。枣庄市委书记陈伟却这样算账:“枣庄过去全是立窑水泥,产值仅占GDP的3%,能耗却占25%,现在全部变成旋窑,产值提高近1倍,能耗降低20%。”
再算企业账——
淘汰产能意味企业投资“打水漂”,谁不心疼?但今天不淘汰落后产能,明天就可能被市场淘汰。两害相权取其轻,企业纷纷通过转型、转产等“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泰山钢铁集团提前一年多拆除4号、5号高炉,副总经理邵书东感喟:两座高炉虽然功高,但能耗也高、不环保、不淘汰哪有今天不锈钢的“半边天”?
三算民生账——
百姓就业和生态环境都关乎民生,孰轻孰重?“刚性淘汰、柔性操作”,山东因市制宜、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社会政策托底,3年来淘汰落后产能涉及的5万余职工基本妥善安置。
算好“三笔账”,断尾求生淘汰落后,山东产业升级气象一新:与“十一五”初相比,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炼铁高炉产能占比由33%提高到50%,十大造纸企业产能集中度由40%提高到65%,3家酒精生产企业集中度达75%,今年底山东将终结立窑水泥历史。
纵向看,成绩不小;横向比,压力不轻:去年山东能耗总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居各省区市首位,氨氮排放量居全国第二。淘汰落后产能没有“休止符”,山东正在路上。(相关报道见第十一版)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5日 0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