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陈学慧
2013年08月08日08:24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 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重要指标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可见一斑。

从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有些指标是相互不匹配、不同步的。比如,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低、铁路货运量略有下滑,但工业增速仍然相对较高;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再比如,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经济增速却逐步回落。这些数据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这正是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有分析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我们对经济形势就可能出现误判,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偏差。

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再到今年上半年增长7.6%。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去冬今春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近来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一直延续到现在,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我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政府干预只能像“病人休克”时使用的“复苏器”,而不能成为装在人身上的“起搏器”,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用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调节。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游泳”,中国的市场主体已经逐步熟悉了“水性”。经济增速掉一点也要沉住气。但沉住气不等于没有政策预案,也不等于“坐等”。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信心、顶住压力,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效果很好。这种“淡定”给了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同时,我们启动了一些既有利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平衡的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建设等,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信息消费等新产业发育成长,促进内需的作用逐渐显现。

形势明,则信心足。科学分析和判断形势,是审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既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复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尽快探寻一条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

(责编:吴思瑶、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