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官员估计一个月可少开5次以上会议
“今后不敢随便召集会议了,要考虑不能超过每年规定的会议次数,不要把名额浪费了。”7月底,成都市开始推行文件、会议“限额制”,无论在坊间还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都掀起巨大反响。
“限额制”是如何出炉的?具体如何操作?7月31日,记者走进成都市相关部门,了解这一重要举措出台的前前后后。
新规:严格控制发文办会数量
“‘限额制’是指对文件、会议实行限额管理。通过严格控制发文、办会数量,提高效率,彻底清理文山会海。”成都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从新规相关条文看到,新规无论是对市委、市政府一级,还是市级各部门、各单位,每年发文、开会数量都做了具体要求。如市上一级要求2013年在近3年发文、开会平均数基础上要削减10%,而市级各部门、单位一级则要求削减15%,以后视情况继续减少。同时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发文、开会报审批制度。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将每月第二周定为“无会周”,在此期间除重大突发事件和上级召开的会议外,市委、市政府不召开全市性会议、专项工作会议,也不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新规实际上是通过设置一个发文、办会限额,强化备案审批,对文件、会议实行编号管理,辅之以考核、奖惩措施,将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件、会议过滤掉。”该负责人表示,成都市从制度创新着手,真正对文山会海说“不”。
幕后:广泛征求意见定出“限额制”
实际上,成都市出台“限额制”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
“参加草原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我们区上连草原都没有,开这样的会无实际意义。”
“可不可以不用非得花几个小时来回跑到市上开会,能电话告知或视频会议解决就行,将路上折腾的时间用于服务群众?”……
在广泛征求意见过程中,这样的“质问”让收集意见的干部感触很深。
7月19日,成都市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和市级部门代表治理文山会海的意见建议,专题研究解决该问题。这是继6月2日、7月1日成都市先后两次在全市广泛征求“四风”具体表现,发现文山会海这一突出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市委再次征求意见。
座谈会上酝酿形成了推行“限额制”的初步构想。经过几下几上征求意见,成都市委反复酝酿研究,7月25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治理文山会海问题的规定》。
反响:干部很轻松群众很期待
“实行‘限额制’后,估计一个月可以少开5次以上会议。”成都市市级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之前经常会参加各种名目的会议,多的时候一个星期5个工作日每天都有会,甚至连周末也会被安排参加会议。“会少了,能多些时间到基层调研。”
尽管“限额制”正式推行时间很短,但已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成都市进行实时后续跟踪,委托调查机构开展第三方测评。相关调查表明,“限额制”的推行到目前初步显示出一个有趣特点——干部很轻松,群众很期待,而各部门各单位却显得很紧张——由于在文件、会议数量上设置了硬杠子,突破数额限制将面临考核扣分,因此工作中不得不“精打细算”,在文件、会议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
“‘限额制’相当于当年的‘粮票’,得悠着点用,用完就没有了。”锦江区市民刘先生这样形象比喻“限额制”,“相信文件和会议少了,各级干部有更多时间走到我们身边,问题解决也会更及时了。”(李秋雁 记者 罗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