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连日来,记者从芦山到宝兴,沿青衣江逆流而上采访,地震撕裂的大地满目疮痍。“自然的力量太强大了!”
亲历两次地震的宝兴县医院医生李树森沉痛地告诉记者,平常房屋倒塌后,人可能尚有机会存活,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掩埋住房,这种情况下,人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在灾区前线,每一天都能够见到或听到不同的死伤故事。死伤最重的地区往往是山体滑坡最严重的区域。位于龙门断裂带南端的这片山峦,已然在五年前被强震松动了骨骼,以至于难以承受来自地壳深处一次新的巨大能量释放。
李树森背后的临时帐篷中,死里逃生的人们仍然惊魂未定。面对大自然的颤抖,我们只能慨叹:个体的人太小太弱,柔弱得不堪一击。
二
个体的能力也许是渺小的,但在灾难面前,组织所显现的力量却是惊人的。
23日下午,宝兴县民政局办事处一片繁忙。工作人员杨明芬正忙着安排救援司机们清点卸货。截至下午3点半,她当天已经接手了31辆大车的援助物资。电脑旁,两名年轻的统计员一刻不停地输入数据,而另一科室的人们,则随时接听来自各乡镇的求援电话。“210省道上的大马村,道路刚刚抢通,现在急需帐篷和方便食品!”求援信息迅速反馈到指挥部。不多时,便有车队电话反馈进来:“我们已出发,20分钟后到达大马村。”
记者连日来反复经过的灾区生命通道——210省道,沿线有十个大的滑坡塌方点,好不容易抢通,有余震袭来产生新的滑坡就又阻断了。总在通了又断,断了又抢通。沿线交通运输救援者冒着生命危险,从来没有放弃畅通的信念。
在挺进灾区各个角落的路途中,正是来自部队和地方的专业清障队伍,一尺一尺地掘进,保障着生命通道通向一个个被地震隔离的“孤岛”。
救援、治疗、勘测、调度、清障、治安……几千名官兵、数以万计的救援者、志愿者汇聚成排山倒海的力量,将伤员一个个抢救出来、抢运出去,将源源不断物资运进灾区,最快分发到受灾群众中。
在我们这个国家,在我们这个社会,集体的力量无比强大。
三
记者23日深入宝兴县陇东镇的几个偏僻村落采访时,虽然由于通道受阻帐篷等物品还未能送达,但村民们早已住进了自行搭建的集体帐篷。
原来,地震当日下午,他们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村里男女老少自己动手,奋起自救,用彩条布搭成了一张硕大的顶棚,左邻右舍互相帮助抢救物资,一起安顿下来了。说起这些事情,乡亲们还不免互相道谢了一番。
没等没靠,奋起自救,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故事。
党的旗帜飘扬,人民军队的旗帜飘扬,志愿者的旗帜飘扬,是记者行走灾区看到的最多场景。
21日上午10点,宝兴县人民医院临时产房,一声婴儿啼哭传出,27岁的张静诞生下了芦山地震后的第一个新生儿。场院里的人们,无论是救援者还是被救者,无不欣慰鼓舞。
地震灾区,虽历经劫难,依然生生不息。
我们相信,灾区干部群众精神不倒,永远不停下追逐梦想的步伐,一定会在满目疮痍中重建起美好家园。(记者 周呈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