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干部论坛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雒树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12年12月07日07: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承担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综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这条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唯一正确的道路。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引领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坚持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文化的与时俱进,实践的深入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坚持观念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促进、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相结合,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不失时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各项任务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抓紧工作、抓紧落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更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这可以从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中得到生动反映,从近年来举办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让人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文化发展路子,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要不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责编:吴斌(实习)、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