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创新活动形式
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大炭素”)本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13公里,西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20公里。其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兰州炭素厂”(行业代号205厂)。从1996年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兰州炭素有限公司,到2006年12月底,企业更名为“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年一剑,经历了生死裂变后的方大炭素公司,也在展现新的活力。
一、背景与起因
2014年7月25日,当笔者乘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距兰州市区100多公里,位于兰州市红古区的方大炭素公司所在地时,厂区内笔直而整洁的马路和绿意浓浓的簇簇花坛多少让人有些惊讶,这与笔者所预想的炭素企业“脏”、“乱”、“差”的场景相去甚远。方大炭素公司团委书记贾志刚告诉笔者:“炭素行业就是这样,因为生产产品属性特质的原因,厂区环境和工作条件无法避免‘苦’、‘脏’、‘累’的状况,但是正如大家看到的这样,我们绝不允许‘脏’、‘乱’、‘差’现象的发生。”
然而,时间追溯到2010年之前,贾书记应该还没有底气说这样的话。据新华网甘肃频道为方大炭素公司开设的“方大炭素党建网”上的资料显示:2002年8月,“海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股票名称“海龙科技”。从兰炭走向“海龙”,名称变了,但国有企业性质却没有变,体制与管理上的弊端在企业的发展中接踵而来。海龙科技在下坡路上越滑越远,2005年底,原兰州炭素集团公司的负债已达9亿多元,资产负债率112.99%。公司的海龙科技负债8.2亿元,资产负债率53.2%。拖欠在岗职工工资和内退职工工资分别为7个月和6个月,最长的达10个月。内债、外债交困,难以为继。一个真实的“笑话”不胫而走,海龙科技公司的一位高管去年下半年以来扣除“四金”后,每月只有3.76元的收入。
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促发展、见效益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高层在坚持党建不放松的前提下,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紧抓生产不放松,提高效率求效益”上,一些与生产联系不紧密的工作,基本就停滞下来了。共青团的工作,也在停滞之列。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9月,民营企业——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开竞拍成功获得“海龙科技”51.62%的股份,“海龙科技”顺利改制为民营控股企业,2007年1月,更名为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方大一经入驻“海龙”,便投资7000万元购买原料,恢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保证了职工工资按月发放。
紧接着,辽宁方大全面履行收购承诺,按期完成了职工就业安置、偿还职工集资款、股权改革、债权债务重组。原兰炭集团拖欠职工两年多的4800万集资款回到了职工手中,承接了原国有企业8.8亿元的历史债务。同时,方大又投入6亿多元用于企业技术革新改造。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活”起来了,方大炭素人考虑问题不再是如何求生存,而是如何为企业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让职工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着眼于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青年流动分布的新特点,按照“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的原则,团十七大曾明确提出,要继续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流动青年群体、行业协会等领域团建工作,努力实现对广大青年的组织覆盖。
贾志刚书记向笔者介绍,方大炭素公司的团建工作一直以来也正是围绕着这样的原则和指导方针进行着。贾书记说,方大炭素现有员工近3000名,公司团委下设5个团总支,6个团支部,拥有团员382名,兼职团干部37人,青年员工数超过员工总人数的52%。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之后,出现了老员工年龄大,即将退休,大批中年员工因为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制度或者有更好的选择而离开企业的情况,企业对青年员工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对青年员工的要求,其实也是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曾在公司的焙烧厂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和团总支书记的贾志刚,2010年8月担任公司团委书记后,积极响应公司党委的号召,审时度势,为重新恢复团的工作而积极准备。2011年4月,团委完成换届选举,公司改制后的第一届团委班子正式成立。团委的工作应该怎么开展,贾书记告诉笔者一个指导原则:“一切活动紧密围绕生产,安全和质量大于天。”
二、做法与成效
(一)师徒星秀——师带徒、徒勉师、师垂范、徒争先
以前有句话,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然而,笔者在方大炭素看到确是另一种景象“教会徒弟,光荣师傅”。这一改变,源于方大炭素公司石墨化厂团总支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展的一项创先争优活动——“师徒星秀”。
顾名思义,这是一项以老带新的活动。那么一项很多企业和单位都在用的“传帮带”方法,在方大炭素有什么创新之处呢?石墨化厂团总支书记梁文娟解答了笔者的疑惑:过去师傅带徒弟,没有什么督促机制,带好带坏一个样。而且师傅都是厂里资格老的人,有些自己当了一辈子模范,可以因为不善于表达和授教,往往很难带出好徒弟。
而现在则不同,通过每季度评比一次,由班组向车间团支部、车间党支部、分厂团总支、分厂党总支以此推选上报,评选出“优秀新员工”即“优秀徒弟”,他们的师傅自然成为“优秀师傅”。梁文娟书记还告诉笔者,这项评比以前是每个车间有2个名额,选拔2年内的新入厂员工,现在为了优中选优,名额不定,只要满1年工龄,2年内入厂的新员工,都可以参加评选。为了更好的鼓励青年,评比的规则一直在不断完善。
为了更好的让笔者对这项政策有直观的感受,梁书记讲述了石墨化厂办公室机械技术员陈大福的故事。
28岁的陈大福,2012年3月进入石墨化厂工作,成为石墨化厂二车间生产七班一名天车工。天车工是一个特殊工种,特别是石墨化的天车工,每天面对的都是煤气、粉尘、高温和蒸汽。天车驾驶难度大,危险高,按照规定,新员工必须学习三个月以上才能正式上岗,公司团委贾书记甚至告诉记者,按照实际情况,新员工从开始学习到正式上岗,一般需要4到6个月。
然而陈大福却打破了这个规则。跟随师傅后,他勤奋好学,在上班期间没时间练车,所以他在师傅干活的时候认真学习操作技巧,听师傅讲自己的经验,当别人下班后便赶紧上车练习,而且每天坚持练2-3个小时。凭着这种“有机会时多练习,没机会时多观察”的方法,他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能独立操作,并且被分厂评为“优秀新员工”。
陈大福也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熟练掌握了岗位操作的各种技巧,一年后他自己成为师傅,将心比心,他可以理解徒弟对驾驶技术的渴望,也知道如何有效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实际经验技巧传授给徒弟。2013年四季度陈大福所带的徒弟被石墨化厂评为“最佳徒弟”,他本人也完成了从“最佳徒弟”向“最佳师傅”的身份转变。由于他爱钻研、工作踏实,在2014年6月份被调到分厂办公室担任机械技术员一职。
(二)安全讲堂——讲我所做,授我所能
对于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国家和政府赋予企业的责任;是社会和员工的要求;是生产经营准入的条件;是市场竞争的要素;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利润的组成部分。方大炭素公司团委也始终把安全生产理念的宣传工作贯穿在团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中。
以往的安全教育课,都是邀请公司或者分厂的领导,技术员来讲课,一串串拗口的专业名词、一组组枯燥的数据以及一句句安全生产的口号,几乎就是贯穿整堂安全教育课的全部内容。对于授课者来讲,他们教授的是最专业的理论,但是对于听课的一线员工来说,却未必是最实用的技术。面对这种情况,2013年6月,在石墨化厂党总支书记胥宏珍的提议和组织下,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员工有机会成为讲师,讲己所做,授己所能。通过自愿报名,自命课题并制作PPT,再由分厂汇总参加人员,安排培训计划,每天下午5点到6点进行的安全讲堂,就这样一堂一堂的在石墨化厂的党团活动室里坚持了下来。
笔者在一份“安全讲堂课时记录表”上看到,从“煤气预防与救护措施”到“钢丝绳构造与维护保养”,从“如何安全使用大链抓斗”到“天车清扫时的注意事项”,每一堂课都实打实,点对点,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几位讲师的PPT,笔者还发现,其中的配图都是讲师们在工作的车间,针对需要讲解的问题,实地拍摄的,真真做到了每一堂课都是在细处着眼,从实处入手。
石墨化厂团总支书记梁文娟说,第一堂课结束后,员工们反响很好,这给了他们推广这项活动的信心。进过一年多的时间,活动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对于授课的员工来说,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学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知行合一,无论是安全知识还是安全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听课的员工来说,这样贴近实际的讲解,让他们能更好的接受。梁文娟还告诉笔者,除安全讲堂外,他们还拓展了设备讲堂、工艺讲堂等新的阵地,通过这一阵地,无意之间还培养了员工的演讲能力。青年员工栗金霞、冯贵海、石国珍、黄军伟等人先后在兰州市冶煤工会组织的“中国梦?劳动美”演讲比赛、红古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荣誉。
(三)技术比武——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方大炭素公司修建公司团总支,曾经是方大炭素公司的“后进生”,可是在笔者走访的当天上午,方大炭素公司召开的表彰会议上,修建公司团总支书记吴亚红刚刚代表本团总支,从领导手中接过共青团兰州市委员会授予的“五四红旗支部”奖牌。谈起如何从自身十几个团员,只能配合公司团委组织一些活动,到成立支部、总支,再到成为兰州市的“五四红旗支部”,吴亚红给笔者讲述了一次技术比武的过程。
2013年5月27日和6月6日在修建公司会议室和82号石墨化炉大修施工现场修建公司分别组织了筑炉工专业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此次活动由修建公司。总支书记朱良成主持,来自修建车间的18名筑炉工参加了此次技术比武。
此次技术比武活动,主要是对筑炉工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安全、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查。活动之前,修建车间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和整理了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资料,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学习。以及从实际操作中对砌体的灰缝、灰浆饱满度、水平度、高度、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等质量要求及清洁度、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着手,制定了相应的实际操作考核评定标准。
在理论考试时,每个员工都力求将自己平时所学知识悉数展示出来。答题过程中,个个全神贯注,认真地审读和思考着每一道题目,对计算题更是在草纸上反复地进行着验算,直到自认为非常准确时,才认真地誉写到卷子上。实际操作考试当中,18名筑炉工个个将劳保穿戴的整整齐齐,早早来到考试现场,将所需工具、材料准备的妥妥当当,排着整齐的队伍,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要显示各自的最佳水平。只听一声令下,每个人都以最快的速度站到了各自的位置上,开始了紧张的砌筑作业。
比赛过程中,由于天气炎热,作业人员仅仅干了几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但所有参加比武的人员没有一个叫苦,他们至始至终都是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和标准砌着每一块砖,并未因天气炎热而有丝毫放松。在此期间修建公司党政领导及时送来了矿泉水、防暑药等物品,以缓解高温和防止中暑的发生。技术比武结束后,修建车间组织技术人员对此次技术比武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进行的检查和评定。经检查评定,此次参加技术比武的筑炉工成绩优良率达到了30%,合格率达到了100%。
吴亚红告诉笔者,像这样的“大比武”,公司每年都会搞1到2次。目的就在于引导青年工人通过“技术比武”形势认识的自己的不足,强化技能。
三、总结与回顾
师徒星秀、安全讲堂、技术比武,这都只是方大炭素公司团建创新中的众多案例之一;石墨化厂、修建公司,这也只是方大炭素公司团建创新的众多阵地的缩影。在寻访过程中,方大炭素公司团委书记贾志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优秀,算不得什么,一个部门优秀,也不代表什么,只有先进带动后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成果。从2011年换届以来,方大炭素公司团委下设5个团总支,6个团支部,不断地“赶、帮、比、拼、超”,有什么好的活动,都相互推广,有什么好的经验,都相互借鉴。
贾书记告诉笔者,在公司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公司团委一直在创新团建活动方式。在方大炭素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立的一个国家级研究所进行寻访时,笔者看到一句话——“月月有活动,次次都精彩”,贾书记说,这也是公司党委对团建活动的要求。改制之后,青年工人数量大量增加,相对应的问题也大量增加。工作之中如何保证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工作之外如何引导青年工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成了团组织工作开展的落脚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方大炭素公司团委把工作落到了实处,成绩自然而然的也就摆在了明处。2011年度共青团兰州市委“五四红旗团委”、“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2年度“兰州市基层团建示范点”;2011年度、2012年度公司六个班组获“兰州市青年安全示范岗”;2011、2012年度共青团兰州市委“五四红旗团总支”、“五四红旗团支部”、“青工创新创效先进集体”; 2013年“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13年,公司焙烧厂品川窑调温班获“甘肃省青年文明号” 荣誉称号;2013年,公司压型厂二车间压型四班获“甘肃省青年文明号生产线” 荣誉称号;2013年,公司压型厂二车间钳工班获“甘肃省青工创新创效活动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2013年甘肃省青年文明号负责人李银芳更是获得全国“热爱企业优秀员工称号”,代表千万非公企业员工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从公司改制之初,团组织活动停滞,靠着团干部们一点点搭建平台,活动初见成效,到今天搞活动已经不再是团组织硬摊派的任务,而成了广大团员和青年员工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寻访过程中,修建公司团总支的吴亚红和石墨化厂的梁文娟两位书记,不止一次的提起,现在如果有那么几周没开展活动,员工们都会主动询问:“书记,咱们啥时候搞点活动啊?”而不论是修建公司,石墨化厂还是焙烧厂,压型厂等其他团总支,每一位总支书记都在为一件事发愁: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篮球赛、乒乓球赛、野炊、慰问敬老院……几乎能够开展的活动都开展过了,如何才能有更多的创新方式被应用到团建工作中去?其实,这个问题,方大炭素公司已经解决很好了。
依托党建带团建,因企制宜地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灵活开展组织建设。这是十七大以来,对非公企业团建的指导性意见,也是方大炭素公司团建工作的真实写照。方大炭素公司团委书记贾志刚告诉笔者,第一届团委班子上任至今,工作陆续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有不足,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继续创新团建方式,更好的为团员服务,为青年服务,为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