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测试卷一
(一)答案提示
1. 我国高物价产生的原因如下:
(1)货币超发、信贷过热推高物价;
(2)附加在消费品中的税费过高,抬高了商品价格;
(3)产业集中度过高引发行业垄断,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使商品供小于求;
(4)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国际上的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依赖程度逐步加深,国际大宗物品涨价将间接导致国内物价上涨;
(5)物流环节过多、人力成本上涨、游资恶意炒作、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等因素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是带动国内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2.物价上涨造成的影响包括:
(1)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下降;
(2)抑制消费增长,影响内需扩大;
(3)群众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生活幸福感降低;
(4)社会成本增加,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5)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上升。
(二)答案提示
L的“三高”言论会引发群众的争论与质疑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三高”是结果而非途径。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是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所以可以说“三高”是强国的标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高”是成为强国的途径或条件,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国家发展成为强国后所带来的结果。L的言论可谓本末倒置,自然会引发质疑和争论。
第二,“三高”中,中国只有“高物价”的现实。我国当下的房价、基本生活品的价格都较高,民众的经济压力骤然之间增大了不少,但公众的工资水平增长幅度却极为有限,而且相当一部分公众的工资水平数年内没有稳定的增长。可以说,公众只承受着物价高,人价、钱价却高不起来,从“高物价”到“三高”,中国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群众质疑强国“三高”理论的重要原因。
(三)答案提示
一是要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要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二是要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要通过政策引导生产和市场流向;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及时组织进口,增加市场供应;对紧缺物品限制出口,优先满足国内供应。
三是要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要不断推进农超对接等产销对接工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基础设施,降低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损耗;抓紧制定出台有利于运输的政策措施。
四是要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必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对恶意囤积、哄抬物价者加强打击力度;建立健全价格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公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五是要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
(四)参考范文
稳定物价 提高人民幸福感
随着“豆你玩”、“蒜你狠”、“油你去”等调侃性词语在百姓中渐渐流行,人们意识到中国社会已经迈入了“涨”时代。低收入人群相继被高物价“绑票”,变成“房奴”、“卡奴”、“孩奴”、“菜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他们,感到幸福感和尊严感渐行渐远。
幸福感是建立在“物质幸福”基础之上,而高物价势必影响低收入人群的衣食住行。当解决温饱问题成为生活的全部时,又何谈幸福感呢?
让人民群众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国家的执政目标,也是老百姓的期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但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是政府部门应尽的基本职责。可以说,稳定物价,提高人民幸福感,政府责无旁贷。
提高人民幸福感,要严控公共产品和生活必需品涨价。水、电、公交等公共产品,以及蔬菜、水果、食用油、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与民众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近一段时期以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已经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影响。能否控制好物价普涨的强劲势头,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政府应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分别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价格控制在群众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提高人民幸福感,要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和补贴。农民、财富积累不多的年轻人、收入微薄的老人是低收入群体的代表,他们是物价“冷暖”的感知器,最先感知到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扶持力度,向其提供物价补贴、低息贷款,提高基本退休金标准,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提高人民幸福感,要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民众之所以感到物价上涨后生活压力骤然增加,是因为收入的涨幅远远低于物价的涨幅,高物价、低工资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民众收入水平,以缓解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稳定物价问题时曾说过:“事不避难,勇于担当。”这句话反映出稳定物价的难度,同时也反映出政府解决物价问题的决心。对政府而言,稳定物价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和持久的努力!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833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4]2108-30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039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