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記者探訪南水北調后續工程——

數字技術引進來 建設按下加速鍵(在現場)

本報記者  鄧劍洋

2024年12月31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引江補漢工程施工現場,工人正在進行掘進始發前的設備調試。
  肖 堯攝(人民視覺)

  機械手臂靈活擺動,數控鋼筋剪切生產線自動運行……走進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引江補漢工程8標項目經理部綜合加工廠,數字化的生產流水線馬力全開,加工完的鋼材將被用於引江補漢工程。

  “過去鋼材的加工主要依靠人力,現在有了數字生產線,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產品質量。”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引江補漢工程8標項目經理部黨支部副書記賀景超說,“比如,數控立式鋼筋彎曲中心的投用,讓鋼筋的彎曲成型加工更加便利。傳統彎曲設備需要四五個人操作,現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加工精度也得到提高。”

  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首個開工建設的重大項目,輸水線路總長194.7公裡,預計2029年底實現貫通,建成后將連通三峽和丹江口兩大水庫。

  引江補漢工程從地下穿行,隧洞埋深大、線路長、洞徑大,施工挑戰巨大。如何及時掌握工況、提高施工效率?

  數字技術落地引江補漢工程,地下工程“搬”入屏。

  “我們用高標准三維建筑信息模型建模和高精度傾斜攝影技術,把自然立體空間轉化成虛擬空間,工況一目了然。”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江漢水網建設開發有限公司信息機電部信息化處處長吳仕紅說。地形、岩性、施工場景,一一映射在數字世界。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幾個虛擬人像正在移動。“這是隧洞裡施工人員的定位軌跡。”賀景超指著屏幕,並掏出一個黑色方盒說:“這個叫超寬帶定位技術人員定位器,施工人員隨身佩戴,脈沖信號穿透地層傳輸數據,精准定位、反饋情況、一鍵呼叫。”

  大數據“跑”起來,模型預演,決策更科學。“三維激光掃描儀,將隧洞開挖輪廓線、初支斷面及襯砌斷面轉化成數字模型﹔炮孔布置、裝藥調整、光爆參數等動態化設計,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質量和安全。”吳仕紅說。

  大地之下,面對高地應力、高水壓、高岩石強度,如何高效鑿岩掘進?

  刀盤飛轉,削石如粉。12月2日,引江補漢工程首台硬岩掘進機在湖北省保康縣掘進始發。

  “這個大塊頭就是‘江漢先鋒號’,目前國內引水隧洞項目中使用的最大直徑單護盾硬岩掘進機,整機長度約160米,重約2800噸,開挖直徑12.23米。”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引江補漢工程4標項目經理部黨工委書記劉文友說。

  大塊頭有“聰明大腦”。劉文友一一列舉:“江漢先鋒號”集成綜合地質預報、刀具磨損及狀態監測、護盾卡機預警及評估等系統,能有效應對沿線復雜地質難題﹔設備搭載了同步推拼技術模塊,隧洞掘進和管片拼裝同步進行。

  目前,“江漢先鋒號”硬岩掘進機正以月均進尺225米的速度向前推進。據了解,為了讓硬岩掘進機早日投入使用,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和相關單位協同攻關,推動步進機構、前盾、中盾、尾盾、刀盤焊接和組裝有序開展,目前全線所使用的10台硬岩掘進機已有4台完成下線驗收。

  工程建設按下加速鍵。截至2024年12月4日,引江補漢工程主隧洞掘進已超過3.3公裡,沿線施工支洞掘進總計超過15公裡。“我們深入開展大洞徑輸水隧洞施工技術研究、加快推進智能建造,高質量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江漢水網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尹建勛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31日 04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