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2日08: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據新華社消息,習近平總書記5月11日赴山西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首先來到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西坪鎮坊城新村,了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之后,前往雲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據了解,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個月來第四次出京赴地方考察,也是自疫情發生以來第六次親赴一線考察調研。正值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本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行程如何安排?有何重要部署?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系列策劃,為您解讀。
“讓黃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草’”
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是習近平在山西的第一個考察點。
黃花又叫母親花、忘憂草,大同雲州區是我國黃花菜的主要生產基地,富鋅富硒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黃花”,品相、品質位居全國四大產區之冠。
雲州區過去叫大同縣,是典型的貧困縣。大同黃花全國聞名,但長期以來,因為種植黃花周期長見效慢、採摘期短勞力不足、晾晒場地不夠等困難,始終沒有規模化。中央打響脫貧攻堅戰之后,雲州把黨的好政策,變成了老百姓的好日子。黃花種到哪,水利機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場地就修到哪,農業保險、技術指導、烘干設備購置等政策補貼跟著老百姓需求走,黃花種植井噴式發展。全區黃花年產值達7億元,鄉辦、村辦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種植3.8萬畝,達到了除社保兜底外29722名貧困人口人頭一畝(非人均)的目標,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步入田間察看黃花長勢,同正在勞作的村民親切交談。鄉親們告訴總書記,近年來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引領下,黃花產量品質穩定,銷路和價格也有保障,帶動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習近平十分高興。他指出,黃花也能做成大產業,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要保護好、發展好這個產業,讓黃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草”。
上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為柞水木耳點贊,稱其“小木耳、大產業”。本次赴山西考察,總書記首站調研大同黃花,其背后是對扶貧產業的一貫重視。
“共產黨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
第二站,習近平來到雲州區西坪鎮的坊城新村。
據了解,坊城新村是由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合並而成的易地搬遷村,常住人口21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58人,已於2019年底全部脫貧,2019年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8元。搬遷前群眾住房多為土窯洞。目前,該地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發展黃花特色產業、開展技能培訓等措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民白高山家,同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白高山激動地向總書記講述易地扶貧搬遷后一家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習近平強調,共產黨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現在不但不收提留、不收稅、不收費、不交糧,而是給貧困群眾建房子、教技能、找致富門路。白高山激動地說,庄戶人家起房蓋屋,這些都是頭等大事。沒有共產黨,哪來今天的幸福生活,鄉親們衷心感謝共產黨。
據人民網山西頻道報道,白高山的新家在坊城新村西10排5號,院子裡有小塊菜地,西葫蘆、茄子、辣椒、西紅柿,綠油油的,長勢喜人。總書記一入戶,看到了牆上貼著“貧困戶精准幫扶政策明白牌”,白高山的老伴焦鳳蘭說:“這些政策都享受到了。”
三年前即2017年6月,習近平曾赴山西呂梁、忻州、太原等地考察並在太原主持召開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當時,習近平也曾探訪一處易地扶貧搬遷的集中安置點——岢嵐縣宋家溝新村。在那裡,習近平強調,實施整村搬遷,要規劃先行,尊重群眾意願,統籌解決好人往哪裡搬、錢從哪裡籌、地在哪裡劃、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態如何護、新村如何管等具體問題。
三年后,還是那片土地,山西所有的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
11日傍晚時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石窟規模恢弘,一件件雕塑藝術精湛,一尊尊造像栩栩如生。習近平走進洞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詳細詢問石窟開鑿歷史、藝術風格、文物保護等情況。習近平說,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雲岡石窟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曾專程前往敦煌莫高窟察看,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習近平當時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要給予支持和扶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隻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習近平歷來高度重視物質文化遺產。在正定工作期間他就指出,我們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在福建工作時,他為福州市內的名人故居、歷史建筑普遍作了政府挂牌保護,並指出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浙江工作期間他指出,“杭州應在保護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弘揚歷史文化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做得更好。”
在中央工作特別是擔任總書記以后,習近平仍然把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挂在心頭。在考察北京時他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西安調研時他指出:“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2016年,他又作出了“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批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使之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
更多報道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