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30日09:56 來源:湖北日報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千萬人口的大武漢按下了“暫停鍵”。
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挑戰。
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
不能讓疫情影響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2月23日,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解決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武漢市啟動實施“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在全市范圍內專項招募“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志願者。
“志願服務關愛行動”主要針對小區封閉管理的狀況,動員志願服務力量為武漢市城區居家市民提供生活服務。
“我要報名!”——這個城市最打動人心的聲音。
“讓我來做!”——這個城市最堅實的行動力量。
在商超、在社區、在居民身邊,2萬多名“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志願者勇敢逆行的身影,傳遞溫暖,傳遞信心。
一束溫暖的光
道路常有溝坎,航線時起波瀾。互幫互助真情在,何懼風雨雷電。
——摘自《志願者之歌》
萬事開頭難。
“哎呀,你們怎麼天天來,不嫌麻煩吧。”
2月24日,在漢陽區龍陽街道陶園社區南國明珠小區二期,志願者朱項斌剛到社區報到,就碰了“釘子”。
說話的是70多歲的佔爹爹,面對上門登記體溫的朱項斌,他有些不耐煩。
盡管碰了“釘子”,但朱項斌沒有退卻,依舊每天上門,登記體溫的同時,還會問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了解到老人一個人帶著孫子居住,兒子在外無法回來照顧時,朱項斌主動跟老人的兒子取得聯系,囑咐他多關心老人。
漸漸地,老人的態度變了,變得溫和許多,還時不時關心一下朱項斌的工作、生活,說說自己家裡的事。
“五花肉20斤、大白菜15斤、蘿卜25斤……”3月4日上午,在武昌區中華路街道戶部巷社區,21歲的志願者陶宏琳在電腦上整理購物清單。
陶宏琳來自武漢工商學院,主要負責收集社區450多位居民的生活物資採購需要,然后聯系商超供貨。
幾天前,一位居民在微信團購群裡說想吃熱干面,陶宏琳和小伙伴們聯系了許多商超,都沒有買到。結果,那位居民第二天就在團購群裡發牢騷,說這些志願者沒有盡心盡力。
“現在是特殊時期,我們已經盡力去找了,感覺有些委屈。”陶宏琳沒有放棄。
社區一家商戶了解情況后,主動提出為居民提供熱干面,讓居民“解了饞”,也給陶宏琳“救了急”。“在團購群裡,大多數街坊都在為我們說話。他們的每一句夸獎,都讓我們心裡暖暖的,所有的委屈都消散了。”
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志願者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化著一顆顆焦慮的心。
39歲的志願者朱樺軍,籃球運動員出身。
球場上,他是“寸土必爭”的“暴脾氣”。在晉合·金橋世家小區,面對爹爹婆婆,他變成了好脾氣。
此前,社區組織回170多份免費愛心菜。菜不多,每人2棵包菜,發到一位60多歲的婆婆時,沒菜了。
婆婆很生氣:“你們為啥每人發2棵?每人發一棵,不就能滿足更多老人?”
沒過多久,社區又組織回一批愛心菜,是花菜,每人一棵。
“我想著上次那個婆婆沒拿到菜,特意留了一棵等她來。”結果,人是等來了,朱樺軍又挨了頓埋怨,“一棵花菜太少了,為啥不能發2棵?”朱樺軍只是笑了笑,再去想辦法。
隨著生活物資供應豐富多樣,居民的埋怨少了,點贊多了。
金橋社區黨委書記邱金蘭說:“現在那位婆婆碰到朱樺軍,一臉的笑。”
一顆火熱的心
不想動地感天,不圖美名流傳。隻願付出自我,默默無聞奉獻。
——摘自《志願者之歌》
滴滴汗水,傳遞的是滿滿真情。
隨著社區實施封閉管理,團購訂單如雪片般落在武漢市的100多家大型商超門店。每天大量的物資調配轉運,是擺在商超面前最大的難題。
3月22日,武漢市5家大型商超恢復針對個人開放的第二天。
在中商平價徐東購物廣場,前來購物的居民排成長隊,每人前后相隔1米距離,2名志願者在門前測體溫、維持秩序。
在超市收銀處,80后志願者陳冬華正在幫助居民核對購物小票。雖說是女生,但卸貨上貨她都做。
“記得第一天來這裡報到后,就和其他幾名志願者一起搬貨,身上衣服汗透了。第二天,渾身疼痛,差點起不了床。”在永旺金地店,90后志願者李舟懿說起了前幾天和5個小伙伴,半小時卸下1噸蔬菜的事。
據統計,小區封閉管理期間,近千名商超保供志願者,人均每天要搬運2.5噸物資。
這些物資,通過社區志願者的雙手,走進千家萬戶。
奉獻,是志願者最美的語言。
社區是居民生活物資保供鏈條的末端,收集需求、代購代送,也是“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志願者的主要工作。
為把工作做好,他們沒少動腦筋。
在江岸區丹水池街道堤角社區,志願者馮琳在微信群裡把昵稱標注為“小馮+手機號+志願者”,居民可以隨時通過微信或電話找到她﹔在東湖風景區東湖路社區,志願者黃亮在社區微信群裡把每位群友都做了標注,比如張爹爹(孤寡)、李奶奶(重症),提醒自己開展針對性服務……這些好做法,被推廣到武漢市1000多個社區。
疫情中,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是志願者重點服務對象。
3月4日上午,社區接到一個從美國打來的電話。電話中,一位女士焦急地說,她媽媽出事了。
收到求助,21歲的志願者肖傲傲和28歲的胡厚盛跟著一名社區專干來到老人住處。眼前的一幕讓他們有些吃驚,老人躺在床上,床單上有大片尿漬。
“您哪裡不舒服?”“我半夜摔了一跤,右胯骨疼!”“您餓不餓?”“從半夜到現在都沒吃飯,有點餓。”隨后,3人幫助老人更換尿不濕,把床單也換了新的。肖傲傲和胡厚盛把冰箱裡的稀飯熱了熱,一口一口喂老人吃下。
3月5日,老人被送進醫院,經過檢查,幸無大礙。
“這是我們第一次幫別人換尿不濕,終身難忘。”肖傲傲說。
江岸區桃源社區有5500多位居民,其中80歲以上老人578人。王詩雨是社區裡年紀最小的志願者,是個00后。
一天,她拎上愛心菜和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爬上5樓,來到一位獨居的聾啞大叔家中,那位50多歲的聾啞大叔不停通過手勢表示感謝。臨走前,他在王詩雨的手機上敲出一行字:謝謝你們,謝謝社區,感謝黨!
在硚口區漢水橋街道的漢水新村小區,面對“前天要吃白糖,昨天要吃紅糖,今天又要吃大白兔奶糖”的七旬獨居老人潘爹爹,51歲的余信杰帶著比她小27歲的鄒汝婷沒少跑路。採購完物資,她們爬上6樓,把物資送到潘爹爹門口。如今,潘爹爹逢人就夸“志願者好”。
一份熾熱的情
這是我的心願,讓每朵花開爛漫。這是我的祈盼,讓每個生命揚起風帆。
——摘自《志願者之歌》
感動,總是在點滴中醞釀。
“一天清晨,一位社區志願者阿姨上門測量體溫,正好家裡沒有作業本了,我隨口問您能否幫忙購買,當時並不抱太大希望。沒想到第二天午后,您卻如約送來了我急需的作業本……望著您遠去的背影,逐漸模糊在我視線中,我不禁熱淚盈眶……”
3月19日上午,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湘口街道綠蔭路社區,49歲的志願者毛道霞從手機中翻出這封“致一位無名社區志願者的感謝信”。
寫信的孩子名叫李逸嘉,是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角湖小學五年級學生。
此前,她和父母因為疫情滯留於此。平時,毛道霞會經常幫他們代購生活物資。3月1日,毛道霞送菜時,得知李逸嘉因為上網課,需要作業本、修正貼等文具,毛道霞記在心上。那時,社區附近的文具店都沒開門營業,毛道霞跑了一整天,終於通過社區聯系上一位開文具店的店主,買到了孩子所需的文具。
3月2日,天空下著雨,毛道霞冒雨一路小跑,趕到李逸嘉的家中,把文具送到李逸嘉父親的手中。
當天晚上8時許,結束了一天工作的毛道霞回到家中,意外發現李逸嘉父親通過微信發來這封感謝信。感動之余,毛道霞通過手機寫了封回信。“我所做的,是一個志願者應該做的、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孩子!不要懼怕外面的風雨,在愛的港灣裡做你應該做的、喜歡做的、努力做的事情吧……”
聲聲感謝,是對志願者最好的褒獎。
“感謝志願者和居委會、物業對我們的關心和關愛!”
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沌陽街道東風陽光城小區,李奶奶的這條信息,志願者黃逸涵還保存在手機裡。
2月28日,社區組織回一批愛心面包,黃逸涵拎上物資來到60多歲的李奶奶家門口。
讓她感到意外的是,李奶奶沒有收下面包,“她說要把這些物資送給更需要的人”,李奶奶的一番話,讓小黃深受感動。
第二天,社區組織回一批愛心蔬菜,黃逸涵又給李奶奶送去了。
這一次,任憑李奶奶如何推辭,她還是堅決把蔬菜放在李奶奶門口。
從不信任到信任,從信任到依賴。在許多社區裡,居民遇到困難就會找志願者。
在志願者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走進社區,加入志願者隊伍。
3月25日,武漢市部分公交線路恢復運營,長江大橋上的車輛多了起來。街邊,也能見到三三兩兩的行人。
春天已經到來,疫情終將過去,志願者也將回到學校、工廠、企業……
他們留給這座城市的,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美麗身影。
(記者 王際凱)
相關專題 |
· 人民戰“疫”黨旗飄揚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