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4日08:48 來源:光明日報
疫情沒有阻擋蘇州開放再出發的腳步。截至3月18日17時,規上工業體量超過3.3萬億元的蘇州,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到100%,復崗率86.83%。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蘇州正以吳人之巧慧“繡”出開放新版圖——
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蘇州的發展機遇與瓶頸並存。著眼於實現增量與高質量動態平衡,蘇州選擇開放再出發。
再出發,並非拋棄傳統優勢,而是打破常規思維,一個“再”字,道出關鍵所在:改變傳統發展路徑依賴,不吃老本﹔改變自我滿足心態,干事創業。
有專家評價,蘇州開放再出發,正是當下中國之變的一個縮影。
突破天花板,熱力哪裡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進而致力於培育發展先進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記者來到江蘇太倉劉家港,見到一片繁忙景象。這裡毗鄰上海。600多年前,鄭和首次下西洋,就是從這裡起錨﹔蘇州的絲綢、茶葉、瓷器登上寶船,從這裡走向世界各地。
相較於2500年的建城歷史,改革開放的蘇州如轉瞬一瞥,但足夠驚艷。“蘇南模式”,讓蘇州嘗到了改革開放的甜頭。如今,蘇州一天所創造的經濟總量相當於20世紀80年代初一年的數值。
到2020年,蘇州火熱程度已可以濃縮到以“小時”來衡量:
1月2日,江蘇省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上,開工產業項目共252個,總投資1911億元。
24小時后,“蘇州開放再出發大會”上,現場就簽約556個重大項目,投資總額7359億元。
就在這次會上,四幅熱力圖將現場“引燃”:106條投資考察線路、230個平台載體、68.8平方公裡產業用地區域、175個合作項目和718項合作需求。
此后,不到100個小時,各地已分解落實:
——蘇州工業園區,58個項目集中簽約、落地。
——吳江區,同裡天空之城總部基地落地。
——常熟市,有10個項目簽約落戶。
“蘇州之熱”扑面而來。“熱”的背后,是蘇州干部群眾尋求發展突破的急迫心情。
用經濟密度來衡量,今日的蘇州一平方公裡的土地可以創造超過2億元GDP,在全國遙遙領先。然而,一些企業受制於低端出口加工,工業企業從2014年起增長放緩。修復低效這塊發展短板勢在必行。
通過大量調研,蘇州人找到問題症結——二八效應:蘇州效益較高的工業用地大約佔總量的20%,創造了80%的稅收﹔反之,其余80%的用地,卻隻貢獻稅收的20%。
與很多城市一樣,蘇州工業用地指標一度逼近極限。面對逼仄的土地空間,怎樣進行招商,曾一度讓政府犯難。
如何解題,答案就在四張熱力圖上。
蘇州城區西北角黃橋街道,是熱力圖上的一個點。以前,這裡是典型的老工業鎮,用地達到極限。現在,他們在0.4平方公裡的產業用地上規劃高層廠房,平均容積率由之前的不足0.5,提升至2.5。騰籠換鳥后,可一次性置換出近2平方公裡的鄉鎮工業用地。
在蘇州,土地開發強度大與挖掘空間資源之間並不矛盾。記者仔細查看熱力圖,最大地塊,超4平方公裡,位於張家港﹔最小地塊,在土地緊缺的姑蘇區,也推出了2塊。今年,蘇州新推出的68.8平方公裡可用產業供地,就是這樣被一點一滴摳出來的。
“畝均產值”是衡量經濟效益相對准確指標。蘇州對5萬家工業企業摸底,發現一組重要數據:其中,A類企業(畝均稅收47.47萬元)和B類(畝均稅收10.67萬元)佔總數一半以上,貢獻了全市95%的工業稅收。反觀3000多家D類企業,畝均稅收1.46萬元的,隻佔總數不到8%。
分類施策,蘇州提出了差別化發展政策,讓A類、B類工業企業享受到稅收減免。從今年開始,對D類企業加收電費倒逼轉型。
多重政策疊加,調控效果顯現,D類企業不斷減少。過去4年,僅高新區一地就累計淘汰落后產能企業211家,盤活低效用地4630畝。
記者來到高新區的NGK(蘇州)環保陶瓷有限公司,公司從生產、研發、銷售到行政辦公,都集中在一棟樓裡。上個月,企業佔地108畝的二期工廠投產,預計畝均稅收將超100萬元。
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政府不能隻看企業經濟總量,而是要“畝產論英雄”,講究高質量的發展。對此,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焱評價:“一個地區的強,關鍵在於工業強。而工業真正的強,必須依靠高質量的企業來支撐。”
“螺螄殼裡做道場”,這是蘇州人的智慧,更是發展決心。
“隻要是符合蘇州未來發展定位的產業,我們用地一律保証,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間有多少空間。”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底氣十足。
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給蘇州經濟注入了新動能。2019年1月至11月,蘇州進出口總額達2924.8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份額提升至21.4%。
發展不能空喊口號,要殺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在蘇州,這已成為一個新共識。
十年磨一劍,定力哪裡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開放促進我們自身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
最近,蘇州有一個消息振奮人心。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把中國原創藥賣出了15億美元“天價”,這是國內企業第一次把創新生物藥的國際市場,授權給世界500強制藥集團。2011年入駐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園的信達生物,蟄伏近10年,終於發力。
眾所周知,醫藥產業的發展門檻很高,長周期、高風險,投資生物醫藥,就相當於投資科研,很多地區也熱不過三五年。生物醫藥產業,為什麼能在蘇州扎根?
“一個生命科學公司,哪怕只是中小企業,一落戶蘇州,就會有相應支持政策。公平的營商環境,讓市場有信心,企業願意落戶。十年磨一劍最終讓產業獲得從0到1的新生。”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園負責人龐俊勇看來,園區和企業能耐得住寂寞搞科研,完全得益於優良的營商環境。
在昆山生物醫藥產業園,小核酸產業同樣也正處於業內風口,備受業內關注。目前,5個新藥已處臨床三期,“做核酸、到昆山”成為業界共識。
“十幾年了,這裡的產品處於研發階段,沒有產生直接稅收,但是昆山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換了六任一把手,產業園一張藍圖干到底。”昆山生物醫藥產業園負責人荀標告訴記者,小核酸的發展得益於當地的營商環境,政府沒有盯著眼前利益,而是投入真金白銀,將產業扶上馬,還送一程。
敢於為未來買單,恰恰體現蘇州人的高明之處。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之初,蘇州就嘗試新模式:政府搭建起生物醫藥產業平台,引入專業孵化團隊,輸送優質項目﹔政府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負責宏觀規劃和考核,讓專業團隊具體運營,共同撬動資源服務企業。
十年深耕定力,終於繁華綻放。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已連年保持20%∼30%的增長,企業已有3000家。不到兩年時間,港股新上市的生物醫藥類公司,蘇州板塊佔了將近一半。
“在轉型期,蘇州果斷按下重塑新營商環境加速鍵。”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徐天舒認為,蘇州營商觀念正在躍升——不賺快錢,做,就作長久打算,反而給市場帶來穩定預期。
十年磨一劍,看似是慢了,實質上,通過營造出比其他城市快一步的營商環境,反而堅定了企業轉型升級的信心。
慢與快,靜氣與沖勁,在蘇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詮釋著這座古城的開放活力。
面對激烈的城市競爭,以營商環境為突破口,蘇州找到自己的城市哲學:政策上再加一點。
人才,加一點。3年內,蘇州將引進1萬名高質量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年薪高於40萬元的高端人才,按個人薪酬5%至20%給予每年不超過40萬元的獎勵。
“蘇州對高端人才的獎勵政策,人有我必須有,可以加一點。”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王翔說。
項目,加一點。3年內蘇州滾動遴選1000家創新型項目企業,參照國家高新企業所得稅政策給予3年獎勵﹔3年內新建科技創新載體100家,對具備重大創新能力的創新團隊給予最高5000萬元支持……
藍紹敏表示,任何一個好項目,蘇州比任何城市可以再加一點。
加一點的背后,是蘇州有把營商環境一挖到底的勇氣,是蘇州開放再出發的誠意。
點滴匯聚,如大潮滾滾,營商環境的變化,給蘇州帶來新的發展紅利:
——傳統優勢再升級。太倉從“德企之鄉”轉型為“中德創新之城”,集聚了320多家德國企業,在中德創新園每平方公裡德企密度達15家,其中制造業德企約佔全國的10%,畝均產值、利潤、稅收分別達1400萬元、150萬元和110萬元。
——全球資產配置新版圖。僅相城一區就在日本、以色列等國揭牌設點,做到點對點招商和科技合作。到2022年末,蘇州將在全球布局建設50家海外離岸創新中心。
——營商環境推出“蘇州最舒心”標准服務。蘇州對減稅降費落實情況進行審計,截至去年9月,共向455家企業退回資金2.24億元,並促使相關部門優化服務流程。
蘇州,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誠如一位蘇州干部所說,蘇州營商環境的提升不會止步於此,繼續找到蘇州新的比較優勢,提升城市新的軟實力,便可從容應對未來競爭。
錨定再出發,干勁哪裡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要做發展的開路人”。
“填好資料后兩個小時就領到了電子營業執照,做夢也沒想到能成為一名創客。”昆山的外賣送餐小哥孟鵬超,是“好活”App上第10萬名個體商戶,通過“好活”平台,他能獨立接單,與企業直接合作,讓收入提高。
“好活”靈活便捷的用工模式,得益於昆山市副市長在平台成立一年內,兩次帶隊市高新區、市監局等職能部門負責人,上門為這家民營企業提供服務。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通過反復論証努力,他們成功打通“好活”平台與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商登記接口,由此,在昆山首創了全國線上“一次也不用跑”的快速個體戶辦理系統。
在蘇州,記者耳聞目睹的干部敢闖敢干的事例不勝枚舉。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在改革開放中,蘇州黨員干部汲取了這裡特有的人文精神,將“無畏”“為民”體現得淋漓盡致,孕育出蘇州“三大法寶”——“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
20世紀70年代的張家港被稱為“窮沙洲”,昆山是蘇州所屬縣市排名最后的“小六子”,蘇州工業園區的啟動更是晚於國內第一批國家級開發區整整十年。而如今,張家港進入中國縣級市綜合競爭力前三名。昆山躍升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首。蘇州工業園區更不用多說,早已成為蘇州的城市地標。
在蘇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過太多的奇跡。奇跡的創造者們,有著統一的特質:敢闖敢干。
帶著張家港全力拼搶的老書記秦振華、打造昆山產業園的老縣長吳克銓、想方設法讓群眾富起來的常熟蔣巷村好書記常德盛,這些老一輩的干部不怕困難、奮勇爭先。“外企黨建破冰者”蘇州三星黨委書記李成春,“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檢察官王勇,“最美奮斗者”亨通集團黨委書記崔根良,這些新一代的黨員干部們,手握接力棒,繼續譜寫著蘇州再出發的新篇章。
步入新時代,蘇州決策者比以往更加堅定!開放再出發,首先是人的再出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發展的原動力。
“蘇州每年安排2億元獎勵資金,對招商引資有重大貢獻的機構和人員重獎。”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指揮戰斗,讓不害怕彈片的人留在火線,讓經得住炮轟的人立功受獎。”
“大張旗鼓地為能招商、會招商、招成商的好干部撐腰壯膽,引導全市黨員干部爭先恐后當招商駿馬、理直氣壯創項目佳績。”
藍紹敏在“開放再出發大會”上的這三句話,再一次把干勁直接傳導到基層。
記者來到昆山開發區經促局,見到年輕的副局長賈二微正在接待外商。“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必須干出點樣子。”賈二微說。
干勁要足,保障更要給力。“要保護干事干部的積極性!”據相關工作負責人介紹,目前,蘇州各縣(市、區)已普遍建立了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因缺乏經驗和條件,改革中出現偏差或造成失誤的干部,經認定給予容錯免責。2018年以來,蘇州市紀委監委共對39起40人予以容錯糾錯。
讓干部感到暖心的還有澄清正名制度。通過這項制度,蘇州已為被不實舉報、誣告、錯告黨員干部澄清正名17起,及時消除干事創業者的思想顧慮。
對干部的關心,變成蘇州發展的正向推動力。如今的蘇州,服務人口超1550萬人、超2萬外籍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等指標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緊隨上海。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猶在耳畔,金雞湖畔的錚錚號角就已吹響。在開放再出發的蘇州,紛至沓來的創業者,再創一個激情燃燒、干事創業的火紅年代。(記者 劉昆 蘇雁 陳旭 章正)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