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3日09:34 來源:光明日報
【致敬共和國勛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雖然我頭發白了,崗位退了,但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沒有改,寧肯把心血熬干,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的誓言沒有變。”9月26日,在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慶祝大會上,王啟民受邀發言,鏗鏘有力的話語,贏得雷鳴般的掌聲。而這一天也恰好是王啟民83歲生日。
做實驗、指導科研人員……在大慶油田公司辦公樓的16層,王啟民還是每天到辦公室。用王老的話說,這一輩子與油田結緣,已經分不開了。
1961年,23歲的王啟民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來到大慶。此后,油田技術開發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有他瘦弱而剛毅的身影。
油田開發初期,國內沒有大慶這種大型陸相砂岩油田開發的經驗。當時,外國專家斷言,中國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這麼復雜的油田。王啟民不信邪,寫了一副大紅對聯貼在門上:“莫看毛頭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闖將在此”。“我故意把‘闖’字中的‘馬’寫得很大,出了‘門框’。心裡想著要靠自己的力量,闖出油田開發之路,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多年后,王啟民仍然記憶猶新。
闖出去,這是一個艱難的承諾。20世紀60年代,“溫和注水”是國內外油田普遍採用的開採方式,但大慶油田注水僅3年,採收率就下降到5%,油田被“水淹”了一半。王啟民受命查找原因。根據大慶油田地下油層厚薄不勻的特點,他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採取“高效注水開採方法”——這是對“溫和注水”理論的顛覆。王啟民在一口已經廢棄的油井上反復試驗,終於,這口井日產量迅速回升。此后,應用“高效注水開採方法”使一批油井成為百噸高產井。
為了給油田全面提高採油速度提供實踐依據,王啟民和同事們又捆起行李卷,住進了中區西部試驗區。白天,他們帶上干糧,到井上去調查,取資料,晚上進行分析比較,畫油水變化曲線,確定需要調整採取措施的井號層位,編寫施工設計,常常干到半夜。
為了核准每一個數據,畫准每一條曲線,搞清地下油水每一個微小的變化,王啟民在不到9平方公裡的試驗區,在地層的夾縫裡、在油和水之間,整整干了10年。
隨著油田開採程度的加深,地下情況不斷發生變化,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到1975 年,試驗區主力油層產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這意味著油田的命運又一次面臨興旺與衰竭的考驗。
王啟民和同事們又窮十年之功,採集並分析了1000多萬個數據,創出了“分層開採”的方法,不僅保持了試驗區中含水期的高產穩產,同時,繪制出了大慶油田第一套試驗區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終於摸清了油水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分布情況,研究了油水的層間矛盾、平面矛盾、層內矛盾及其演變過程,揭示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開採的基本規律和穩產辦法。
長期高強度野外作業、冰雪嚴寒,讓王啟民這個曾經的國家三級運動員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強直性脊椎炎。現在,王老走路總是哈著腰。
20世紀80年代初大慶在穩產10年后,逐步進入高含水期,油層裡的水越來越多,油卻越來越少,很多人認為,大慶油田已經走到了盡頭。“鐵人王進喜當年‘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我們這一代‘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王啟民亦如當年,那股不服輸的勁又上來了。
這一次,他瞄准了在國內外含油量被戲稱為“隻夠炒菜用的”厚度隻有0.5米的表外儲層,這是國內外公認的“不能開採的禁區”。“石油開採不僅是吃肥吃瘦,還得啃骨頭、榨骨髓。禁區既然是人設定的,人就可以打破它!”王啟民說。歷經7年反復實踐,通過對1500多口井地質解剖、分析,4個試驗區45口井的試油、試採,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糾錯、一次次實踐,終於,他成功摸索出一套“薄差層”開發技術。這項技術使大慶油田新增地質儲量7億多噸、可採儲量2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油田。
作為科技興油保穩產的大慶“新鐵人”,幾十年,王啟民勇闖勘探禁區,挑戰開發極限,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創造多項世界紀錄,成功解決了大慶油田開發建設中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為大慶油田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作出突出貢獻。
“走進新時代,站在新起點,大慶油田將同偉大祖國一起,邁上新的長征路,我作為科研人員,也要走好科技興油的長征路,為打造數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努力奮斗。”在王啟民眼裡,科研創新的捷徑就是最遠最艱苦的那條路,他常和年輕人講,搞創新有“三字經”:鐵、傻、智。鐵,就是要有鐵人精神,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要有釘子精神,盯住問題牢牢不放,必須解決掉﹔傻,就是要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能無私奉獻,甘於十年磨一劍﹔智,就是要有智慧、得聰明,善於總結、分析、研究。
“非常光榮。”談及剛剛獲得的“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王啟民說,“榮譽雖然頒給我個人,但我只是千千萬萬石油工作者中的一個代表,榮譽屬於整個大慶油田,屬於全體大慶石油人。”
(本報記者 張士英)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