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最美奮斗者

一粒種子的初心和使命——記全國“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獲得者裘志新

2019年09月27日15:30    來源:寧夏日報

原標題:一粒種子的初心和使命

裘志新的二女兒裘敏為父親佩戴“最美奮斗者”獎章。

9月26日,永寧縣實成小區一棟居民樓內走進一位手捧鮮花和獎章的女子。女子進門后徑直走到臥室,對著躺在床上的老人輕聲說:“爸爸,我替你領獎回來了!瞧,這是國家給的榮譽!”

老人緩緩睜開眼,凝望女兒手中的獎章良久,嘴角微微上揚。

“老頭子,這就是昨天在新聞聯播裡放的‘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獎章!快摸摸,這是你的,沉甸甸的。”老人的妻子李鳳香說。

這位老人便是全國“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獲得者、永寧縣農作物種子育繁所原所長裘志新。

由於患有腦梗,裘志新已喪失語言功能,平日大多時光在床上閉眼靜臥。

“難得看到爸爸睜開眼睛。”裘志新的女兒裘敏興奮地說。

與裘志新一同出現在“最美奮斗者”獲得者名單上的,還有黃繼光、邱少雲、王進喜、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歷史楷模。

國家為何把這份至高無上的榮譽頒發給裘志新?

記者跟隨裘志新的家人、同事,探尋他不同尋常的人生。

一粒種子,造福萬千蒼生

夕陽西下,余暉洒在金色的麥浪上,也照得永寧縣楊和鎮王全村村民王保利心裡暖暖的。

又是一個豐收年。

作為“寧春4號”小麥的鐵杆粉絲,王保利已經種植該品種6年。

“好種子會‘說話’。顆粒飽滿、抗病虫害,這些都能印証品種的好壞。多少年了,還是‘寧春4號’好!”王保利連連點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寧夏自主培育的小麥品種約60多個,經過5次更新換代,如今能夠牢牢扎根寧夏大地的所剩無幾,但王保利認可的“寧春4號”創下了近40年久種不衰的奇跡。

時至今日,“寧春4號”依舊是西北春麥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更是我區小麥種植的“當家花旦”,佔全區春小麥種植面積的60%以上。

書寫這一奇跡的正是裘志新。

1965年,裘志新高中畢業,遠離杭州,踏上支援西部的路程。

裘志新出身農民家庭,從小就從事艱苦的田間勞作,深知農民的疾苦。初到寧夏的8年時間,裘志新在永寧縣勝利公社務農,決定帶頭學習推廣水稻薄膜育秧、小苗帶土移栽、化學藥劑除草等技術。

1973年,裘志新對農業科技的執著與追求,被永寧縣良種繁殖場場長伍光義欣賞,並將其“挖”到永寧縣良繁場,裘志新從此開啟了農業科研之路。

“我相信,一粒種子能造福萬千蒼生!”這是裘志新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在良繁場,裘志新主要承擔“三圃”提純復壯及農作物栽培試驗。為了搞好本職工作,他自學了良種繁育、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物統計等專業理論。

其中遺傳學較抽象,很不容易搞通。裘志新經常騎車到寧夏農學院、農科院,向教授、專家們請教。久而久之,裘志新的專業知識積少成多,經他選擇繁育的麥稻原種種性優良、生長整齊,增產顯著。

當年春天,裘志新向愛人李鳳香提出一個要求——在自家地裡開辟一塊田,用於小麥雜交育種。

“家裡五口人靠這點地生活,你忍心從我們嘴裡奪口糧?”李鳳香第一次朝裘志新發火。

“不能隻看眼前的利益,如果試驗成功,產量隻增不減!”從未開展過育種試驗的裘志新心裡沒底,但不得不對妻子撒謊。

幾經說服,李鳳香終於同意分給裘志新半畝地。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科研經費更是少得可憐。裘志新用廢水泥袋改扎種子袋,以報紙代替高級硫酸紙作雜交袋,甚至一個小小的白紙標簽、一個回形針,也是用了再用。

4年后,裘志新的諾言兌現,他與同事一起育成早熟高產的春小麥新品種——“永良一號”“永良二號”,畝產大大增加,並榮獲寧夏科學大會“育成春小麥新品種獎”。

“裘老師在科研育種上,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難以跨越的‘標杆’。”裘志新的徒弟、永寧縣農作物種子育繁所所長李前榮說。

李前榮告訴記者,裘志新對待小麥材料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在育種試驗田裡,不用試驗檔案,隻要看著材料的長相,就能說出這個材料的親本組合,材料的“爹媽”是誰、優缺點是啥、還需要怎樣改良,他門兒清。”

提及異地繁種,李前榮對裘志新更是敬佩萬千。

“最初的‘南繁’條件十分艱苦。”李前榮說,裘志新在雲南“南繁”期間,一直住在當地農戶家裡,房子是土坯房,四處裂縫很大,老鼠可自由出入,晚上睡覺能聽到老鼠在房頂或地面上亂竄。為了節約開支,他不雇小工,從田間管理到收獲脫粒都親力親為。為了趕時間,常常加班到深更半夜。沒有測試儀器,他將材料送至科研單位求熟人幫忙化驗……

當時沒有互聯網,搜集材料主要通過書函求援、訪友聯誼、相互交流等形式。每當從專業書刊雜志上發現某地有珍貴品種資源或新育成特色品種時,裘志新就去信索取,孜孜以求的精神打動了許多專家學者。

李前榮回憶,裘志新先后收集過國內外各種小麥品種資源8000多份,並用它們完成雜交組合2萬多個,為育種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不忘初心,永葆黨員本色

“我是一名黨員。‘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入黨那一刻許下的諾言,需要共產黨員用一生來實踐。一生能干好一件有意義的事,值!”

在雲南“南繁”后期,刮風下雨天經常造成小麥大面積倒伏。每次災害發生,裘志新總是第一個冒雨,跳進泥濘的麥田,將麥子一株株扶起來。

“衣服淋得往下直淌水,請來幫忙的人冷得直哆嗦,但他堅持要把所有的麥子‘扶正’。”李前榮說。

為加快育種的進度,每年寧夏小麥收割后,裘志新和同事都要將種子帶到雲南和海南去繁育。

為了節省經費,裘志新去雲南、海南隻做硬座,買不到坐票就買站票,實在困了就在硬座下的空隙內躺著瞇一會。近萬公裡的路途中,裘志新包不離身,生怕丟了那些從寧夏帶來的種子。

多年艱辛勞作,使裘志新身體多次亮起“紅燈”。1989年,裘志新被診斷出肝血管瘤,但因“南繁”任務及工作需要,他堅持往返於銀川與雲南省元謀縣之間,邊育種邊接受治療。

1992年,在雲南“南繁”時,裘志新因勞累過度導致舊疾發作,不得不到駐地醫院做手術。

手術剛完畢,麻藥藥性還未完全過去,他想了又想,撥通同事的電話:“麻煩你來醫院一趟,帶上電腦和資料。”

出院后,醫生給他規定了兩條“鐵規”:一是吃藥,二是絕不可再勞累。

李鳳香終於鬆了口氣:“這個不要命的家伙,終於可以消停一陣子了。”

誰知,幾天后,裘志新瞞著妻子,再次鑽進試驗田。

很多人不解,裘志新為了事業,不顧身體安危。“這樣做圖啥?”

裘志新笑著解釋:“能為百姓干點事,苦點累點沒關系。”

異於常人的艱辛換來累累碩果:1981年,裘志新育成豐產性突出、適應性廣泛的半矮稈良種“寧春4號”,被國際小麥玉米中心的小麥育種專家馬丁·金格爾博士譽為“穿梭育種的典范”。次年,該品種在寧夏推廣種植,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連湖農場5隊110畝平均單產達550公斤!1983年,“寧春4號”以雷霆之勢實現了全區小麥的第四次更新,在山區水澆地上也得到大面積推廣。內蒙古、新疆、甘肅、陝西、廣西等地先后引種,產量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7.4%至36.79%。

隨后的幾年裡,裘志新先后又培育出“寧春5號”“寧春13號”“永良15號”“寧春26號”等新品種,在抗旱性、抗鏽條病、高產等方面各領風騷。他還利用小麥雌雄蕊成熟的“時間差”,首創“小麥剪穎直接授粉法”,省去“去雄”這一工序,將雜交工效提高了5至10倍。

多年來,裘志新培育的優質品種經國家、自治區審定通過的達13個,其中“寧春4號”等4個品種在寧夏、內蒙古、甘肅等6個省區推廣面積累計近1.4億畝,生產糧食達70多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過100億元!

由於身體原因,今年72歲的裘志新不能再奔波在田間地頭,可他培育出的新品種數十年如一日,替他守望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守護著寧夏人民的“糧袋子”。

一度,因為裘志新忙於工作,甚少照顧家庭,裘敏對父親有一絲怨言。直到裘敏女承父業、同樣從事農業研究工作后才改變想法。

“我終於明白父親為何矢志不渝地把大半生獻給農業事業。我會以父親為榜樣,繼承和延續好他的為民初心。”裘敏感慨地說。

採訪結束,裘敏將裘志新獲得過的証書小心翼翼地放入一個大盒子中。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五一勞動獎章……眾多証書中,最上面放置的全國“最美奮斗者”獎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本報記者 張瑛 姜璐 王洋 文/圖)

(責編:王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最美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