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7日09:15 來源:光明日報
蔣筑英 新華社發
電視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今我國更是世界電視制造和消費大國。然而,20世紀70年代,我國彩色電視復原技術還十分落后,圖像顏色嚴重失真。攻破這一技術難關的正是我國著名的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蔣筑英。
把國家需要作為畢生追求
1956年,蔣筑英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讀書期間,他異常刻苦。由於家境困難,蔣筑英靠助學金完成學業,他常說:“生育我者父母,教養我者黨。”
1962年,蔣筑英大學畢業前夕,母親寫信催他回上海或者杭州工作。蔣筑英最終說服了母親,選擇去當時條件艱苦的長春,成為我國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從此,國家需要成了蔣筑英的畢生追求。
20世紀60年代初,國外光學傳遞函數理論已開始應用於生產實踐,但這個科研領域在我國卻還是空白。蔣筑英和他的團隊經過700多個日夜的努力,克服重重難關,於1965年設計並制造出了我國第一台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當時,蔣筑英僅27歲。
20世紀70年代初期,蔣筑英又在導師指導下,提出了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並取得成功。此后,蔣筑英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果,解決了國產鏡頭研制工作中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他編寫了《彩色電視變焦距鏡頭技術標准方法》,設計了我國第一台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等,對我國電影、電視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祖國科技現代化做更多鋪路工作
“我就是一塊鋪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鋪路工作,為祖國的科技現代化,為更多的年輕科技人員攀登高峰創造條件。”蔣筑英生前經常說的這句話,在同事的回憶中總能找到答案。
研究所評職稱、提工資,蔣筑英都多次主動讓給別人﹔他幫助同事一遍遍地修改論文,發表時卻不讓署他的名字﹔他從不封鎖資料,即便是一些極不容易得到的資料,他也會慷慨地貢獻出來……
出國進修時,國外賣得最便宜的雞骨架是他難得的大餐。可攢下來的錢,他全拿出來,給研究室添打字機、錄音機和一些緊缺的光學部件。那時候,電子計算器很珍貴,他卻一下子買了20台,分給同事們。
這個在事業上追光的人,從未追求過個人利益。
信仰照亮追光之路
1981年,蔣筑英在給父親的家書中寫下:“一個人總應該有信仰,人活著不能隻為自己過好生活,而要為社會負責。”蔣筑英時刻想著國家、想著事業、想著他人,卻很少想著自己。腹痛越來越厲害,愛人多次催促他去醫院,他卻總是說“等明天吧”。1982年6月12日,蔣筑英赴成都驗收X射線天文望遠鏡空間模擬裝置時,由於工作勞累致使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6月15日在成都去世,年僅43歲。
這位為中國光學事業奮斗了20多年的“永動機”停止了,他的精神卻始終在我們身邊。蔣筑英去世后,被中共吉林省委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被國務院追授為全國勞動模范,他的事跡與精神更是在一代代青年學子和科研人員中傳頌。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春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姜會林37年前曾擔任過蔣筑英事跡報告團成員,他說:“蔣筑英忘我工作的勤奮態度和一心為公的奉獻精神一直鼓舞著我。”這些年,姜會林帶領團隊承擔國家“973”“863”等多項重點項目,在應用光學領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在蔣筑英奮斗過的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更是秉承“蔣筑英精神”,不斷實現光學科技領域從無到有的突破:研制出多個系列“太陽輻射監測儀”,使我國空間太陽輻射測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m量級高精度SiC非球面反射鏡集成制造系統”通過驗收,使我國在大口徑光學制造領域的制造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有著“中國光學英才搖籃”美譽的長春理工大學,更是把王大珩、蔣筑英等一代代科學家的精神融入思政課和專業課教學,引領更多青年學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獻智獻力。(本報記者 任爽)
相關專題 |
· 最美奮斗者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