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5日08:41 來源:光明日報
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我國高等院校第一個草原系。
他創建了草原分類體系,將全球的草原類型納入到一個分類系統之內,各有歸屬。
他提出的畜產品單位指標體系,被國際權威組織用以統一評定世界草原生產能力。
他創造的劃破草皮改良草原技術,使我國北方草原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幫助大批農牧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他建立的草地農業系統,在我國食物安全、生態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方面展示了巨大潛力。
作為我國現代草業科學奠基人之一,任繼周潛心草地農業教育與科研70余年,帶領團隊為我國草業教育和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1924年,任繼周出生於山東平原縣。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兒時的他幾乎是在遷徙中度過。因為從小營養跟不上,身體不好,任繼周中學時就立志“改善中國人的營養結構”。1943年,任繼周就讀於中央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后,經老師王棟教授推薦、獸醫學家盛彤笙先生邀請,任繼周受聘於蘭州西北國立畜牧獸醫學院,從此,開始了扎根一輩子的草原生涯。
“年輕時,我有種浪漫主義思想,非常向往遼闊的草原。”任繼周說。然而現實中的草原調查,卻與浪漫不沾邊。1950年,任繼周到蘭州西北國立畜牧獸醫學院報到,接受的第一項任務是參加盛彤笙組織的西北草原調查團。作為甘肅團的一員,任繼周帶著全校唯一一台蔡司相機,歷時6個月,跑遍了甘肅的草原。當時,一天三毛錢的食宿標准,店家大多提供湯多面少的面片子,菜是腌制的咸韭菜。來西北之前,任繼周在南京特意學過騎馬。這次草原調查也派上了用場。調查團到達甘南時,藏族群眾牽來一匹鐵灰色的馬。任繼周照常上馬,朝馬屁股一鞭子打下去,馬兒飛奔起來。“我當時隻想著身上帶的相機別摔壞了,其他的什麼都顧不上了。”任繼周說。
雖然沒有想象中的浪漫,但這次草原考察,讓任繼周非常興奮,更加堅定了扎根甘肅的信念。甘肅橫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再到內陸河流域的荒漠地區,從濕潤到干旱,從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類型非常復雜,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索。“這是草原工作求之不得的地方,我可不能放過這塊寶地。”任繼周對記者說。
回到蘭州后,任繼周草原研究的第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草原類型的分類方法。氣候、土壤、植被三層結合的分類方法分類系統精確穩定,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可以囊括全球草原類型的分類方法。“不在甘肅,我沒有這樣的思想和勇氣。”任繼周說。緊接著,他又建立草原生產水平的評定標准,在牧區發展季節畜牧業、劃區輪牧、草原改良等學術思想。
隨著對草原的深入了解,任繼周意識到,我國牧區農村貧窮,原因不在技術,而在農業結構不合理。當時,我國農業政策“以糧為綱”,而國外的牧業生產佔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任繼周開始多方呼吁,調整農業結構,提倡草田輪作。
1978年,任繼周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科學家”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全身心致力於草地農業的科學研究,以第一、第二作者先后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學術專著24部。90歲后,他又積極組織編寫並出版《農業倫理學史料匯編》《中國農業倫理學導論》,開創了中國農業倫理學研究的先河。
如今,95歲高齡的任繼周仍在堅持關注“三農”問題,他認為目前中國農業倫理學任務是保留農耕文明精華,汲取工業文明的成果,熔鑄構建全新的后工業文明的農業倫理觀。(通訊員 劉曉倩 記者 宋喜群)
相關專題 |
· 最美奮斗者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