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9日07: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在福建當省委副書記時,分管了3年農業。那時候,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到西海固看了以后,我說一定要響應中央號召,搞好對口扶貧工作。鄧小平同志講過,先富幫后富。我們改革開放,不搞平均主義。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東部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了,不能不管其他地方,要共同富裕。福建成立了閩寧協作領導小組,我是組長,專門抓這個事情。
對口幫扶搞什麼好?跟寧夏的同志商量,我印象很深的有幾件事。第一個是搞井窖。窖是存水的,把雨水收集起來,喝的是這個水,澆地也用這個水。打井、建水窖幫了西海固很多人。再一個是坡改梯。生活設施上抓井窖工程,生產上抓坡地改梯田。還有一個是發展馬鈴薯產業。我動員福建、寧夏的農科系統研究土豆脫毒技術。在西吉縣,通過發展馬鈴薯產業,當年人均增收三百塊錢。土豆種出來后,收購、加工都是福建的廠子做,全部加工成阿爾法澱粉,供應給福建、廣東的水產專業戶。因為養鰻魚需要飼料,而飼料要用阿爾法澱粉做粘結劑,喂魚時才不會散掉。
我們還採取了一個大動作,就是移民吊庄。“吊庄”是寧夏的詞,意思是把這個村從那兒吊到這兒,福建叫移民。移民吊庄投資很大,那時基本上隻能搞一個試點。當時,福建搞了閩寧村,從西海固移民到銀川附近,搬遷了幾千戶,花了上千萬。國務院主抓扶貧的領導同志打電話說,移民吊庄這個經驗好,能不能全這麼搞?現在來看,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措施,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路子,接下來要繼續做好。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結》(人民日報 2017年2月24日24版)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