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一名導彈專家與她的“作戰地圖”

——火箭軍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李賢玉眼中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2月14日13:52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一名導彈專家與她的“作戰地圖”

11月底,記者慕名採訪火箭軍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導彈專家李賢玉,不巧與她擦肩而過。

“去哪兒了?”研究所參謀黃丁才忙著整理試驗數據,隨口一答:“打仗去了。”

“打仗?”聽到記者疑惑的口氣,黃丁才像是想起點什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說的打仗,是她正在和課題組開會論証項目,我們搞科研,也是天天在打仗!”

把搞科研叫作“打仗”,讓人頗感新鮮。採訪中,諸如“打仗”“陣地”“發射”等充滿戰味的軍語,頻繁出現在這些科研人員口中,似乎成了習慣。

“不單我們所這樣,整個研究院科研為戰的導向都非常鮮明。院黨委確立的‘研究打仗、服務打仗、參戰打仗’的科研理念,與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思想’高度契合,我們必須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研究所政委方斌的一番話,成為他們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工作實踐的最佳“注解”。

李賢玉是個大忙人,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研大拿,記者雖未曾謀面卻早聞其名:2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榮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2次榮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稱她榮譽等身一點也不為過。

“她從北京大學畢業到研究所工作快30年了,上百項科研成果幾乎都是‘打仗牌’的,一年有大半時間泡在基層旅團、發射陣地。”與方政委交談間,李賢玉從會場出來,一路帶風回到辦公室。齊耳短發,面露微笑,謙遜儒雅中帶著幾分剛毅。說起科研人員如何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她的關鍵詞就是“打仗”:“咱們第一身份是軍人,是軍人就得謀打仗,穿軍裝就得上戰場!”

李賢玉的辦公桌上擺著一本台歷,每一頁都記得滿滿當當。看著台歷越來越薄,她直言壓力越來越大,眼瞅著快到年終,幾項重大科研項目“倒計時”推進,每一項都與戰斗力休戚相關。

“推動十九大精神在科研戰線落地生根,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團隊在發射架下鐫刻的‘創新法則’——創新行不行,戰場說了算!”李賢玉告訴記者,前不久,她和團隊成員帶著最新成果進行“戰場”檢驗,帶回上千組數據,新一輪的創新攻關正在緊鑼密鼓展開。

翻看李賢玉的科研計劃表,“某信息化系統模擬演示驗証環境建設”“某指揮系統多級調試”“某新型導彈信息化系統聯調”等10多項任務一一在列,分別用不同顏色標注出輕重緩急和進展情況,她半開玩笑說:“這就是我的‘作戰地圖’。”

在該研究所採訪,還有個細節頗令人感觸。這些專家把自己都放得很低,一再強調團隊作戰,一再請記者把目光投向身邊的戰友。

李賢玉就為我們講述了一段助理研究員王寧的故事。前不久,王寧受命參與某重大科研項目研制,經過實地勘察、查閱資料、計算數據,第一時間帶著創新成果趕赴部隊“應用檢驗”。幾次試驗下來,他發現設備調試時間雖然滿足戰標要求,但距離設計“峰值”還有差距,便盯著“極限”再度攻關。白天跑陣地,夜裡忙計算,在發射架下一次次開起“諸葛亮會”,最終將時間一秒一秒縮短。事后王寧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時間縮短一秒,底氣增加一分,提升打贏能力就得‘分秒必爭’!”

某型導彈總工程師楊維忠一開場就是講述“別人的故事”。有人說他對待名利雲淡風輕,他卻說:“那得看啥事,要是和打仗有關的事,就得‘寸土不讓’。”一次,某科研成果進行“戰場”試驗,楊維忠提出增加電磁環境測試,當時很多人覺得沒必要“自我加碼”,楊維忠雖然面帶微笑,態度卻異常堅決,最終說服大家對武器系統、指揮系統等進行4次大型電磁兼容試驗,在電磁環境下成功實施發射。採訪時談及此事,楊維忠仍是一臉平靜:“十九大報告強調‘軍隊是要准備打仗的’,這話不能隻在嘴上,必須踏石留印地落實到每一個科研環節中。”

(記者 張磊峰 特約記者 李永飛 通訊員 邢勇)

(責編:任一林、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