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10:14 來源:光明日報
兩年前,格桑旺久作為全國民族團結優秀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總書記一眼就認出他來,令格桑旺久激動不已。
1998年和2011年,習近平同志曾兩次到格桑旺久生活的西藏林芝巴吉村進行考察調研,提出“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這個普通藏家小村落的發展牽動著總書記的心。
春華秋實。近日,記者來到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巴吉村採訪,親身感受到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已化成不竭動力,一幅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優美畫卷正在展開。
泥濘路變康庄大道
2011年7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林芝巴吉村,走進了跑運輸致富的格桑旺久家。
“隻在電視裡見過的中央領導人,突然來到家裡,和我坐在一起拉家常,還品嘗了奶酪和酥油茶,讓我終生難忘!”格桑旺久向記者描述起當時的情景。
聽了習近平同志的殷殷囑托,格桑旺久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一人富不如眾人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小康社會。幾年來,他始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當成自己的頭等大事。
從1986年起,憑借林芝林木資源豐富的優勢,村裡人先后買了50多輛大貨車運木料。國家禁止伐木后,大家就購買工程機械車、翻斗車搞工程材料運輸。2014年,村民們把各家分散的60多輛汽車和工程機械統一組建了一支車隊,由格桑旺久擔任隊長,負責聯系工程業務統一安排車輛跑活。一年下來,參與組建車隊的每戶實現分紅20多萬元。
現在,隨著林芝市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巴吉村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53歲的米瑪是村委會主任和致富帶頭人,習近平同志的話讓他認識到,必須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
“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就放心大膽地干。”米瑪帶領村委會班子和村民利用城市近郊優勢,興辦混凝土攪拌廠、建材市場,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了集體產業。到2016年,巴吉村作為林芝市巴宜區最大的行政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925.6萬元,人均純收入20603元,比2011年翻了一倍,全村6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習近平同志1998年第一次來我們村時,村民還不富裕,村裡還是泥巴路,彎彎曲曲的,下雨時沒穿雨靴根本沒法出門。”巴吉村老支書桑杰說,習近平同志曾經走過的那條坑窪不平的路,今天已經成了巴吉村的康庄大道。
民族團結一家親
如今,巴吉村的兩家企業裡,30名漢族員工負責著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們不僅帶來了技術與經驗,也使當地的漢、藏交流進一步深入。
“有了團結什麼都有,沒有團結什麼都搞不成。”曾經辦過預制廠的米瑪說,沒有漢族同志的幫助,當初他連水和泥的配比、規格都弄不懂,一塊小小的磚頭也不會做。他說:“從學習打磚到觸及企業管理、經營理念,這樣的過程中,我從漢族同胞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在巴吉村,互幫互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來自甘肅的錢學正是巴吉村裡的兩位漢族女婿之一。20世紀90年代,錢學正在林芝務工時認識了巴吉村姑娘阿妞。起初,他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生活比較困難,致富帶頭人格桑旺久主動動員村裡黨員幫他出謀劃策,辦了個養兔場,如今錢學正一家年收入十幾萬元。
去年,格桑旺久又多了位新鄰居。湖南人陳愛烈到林芝旅游之后,喜歡上了這個秀美安寧的地方。2016年她退休后,在巴吉村買房,開起一家頗具藏族特色的“家庭旅館”。這家名為“影調小筑”的旅店成了村裡漢藏交流的又一個平台。許多游客通過住店,了解藏家村落的風土民俗﹔在與游客的交流中,村裡群眾也獲得了更多信息。
“如果說巴吉村的幸福生活似一杯美酒,那一定是用民族深情釀出來的!”米瑪說。
用知識塑造未來
談到巴吉村未來的發展,米瑪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目前興辦了4項集體產業,形成固定資產1.7億元,今年村裡還將上馬“倉儲物流園”項目,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然而,決定未來的關鍵還是教育。巴吉村九年義務制教育入學率達100%,僅今年就有8人考上內地中學,16人考上大學。”米瑪說,這些數字在當地村一級都是首屈一指的。
隨著村集體產業的快速發展,村民求知的渴望更加急迫,參與政府舉辦的旅游、餐飲、建筑、電腦知識等各類培訓項目的積極性日益提高。村裡的農家書屋管理員達瓦央宗高興地說:“現在來農家書屋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多。”(孫明泉 尕瑪多吉 王昊魁)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