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婕文/圖
2017年10月10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國道旁巴吉村的入口。 |
圖為現任村支部書記米瑪在村委會大院裡講述巴吉村這些年的變化以及帶領大家共同富裕走過的路子。 |
圖為達瓦央宗夫婦在新建的房子中講述他們的致富之路。 |
圖為致富帶頭人格桑旺久的家。藏式二層小樓是巴吉村民居的典型樣式,家家戶戶庭院裡果樹繁茂,蘋果、梨子、李子清甜可口。 |
圖為巴吉村村頭的一段老圍牆,象征著這個村子的過去。 |
圖是巴吉村現在的樣式,院牆新立,雨天村路不再泥濘,偶爾穿行的牛羊和行人各行其道,和平共處。 |
在西藏東南部的“藏江南”,雅魯藏布江邊的山間谷地上,有這樣一座小村庄。全村農牧民不足100戶,去年經濟總收入超過1900萬元。記者到訪的9月初,這座堪稱“高原氧吧”的小村庄還保留著夏日的余溫,家家藏式別墅,庭院錯落,瓜果飄香……映照著大山、河流、藍天與雲霧,巴吉村仿佛就是“遠方”。
但它並非向來如此。如今村頭還保留了一段土籬笆牆,彎曲陳舊的泥土,映照著這座高原村庄一分一寸的變化。1998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訪巴吉村﹔2011年7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習近平以中央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再次到訪。
探訪、問詢、囑托,政策緊鑼密鼓地出台落實,村民大膽放手地去闖去干,巴吉村有了今天的樣子。
共同富起來人人受益
回憶起2011年習近平作為中央代表團團長到訪的場景時,50歲的村民格桑旺久印象最深的一句囑咐是,一起富起來才有意義。
2011年,格桑旺久就已經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當時家庭收入五六萬元就已經了不起。富起來,是整個村子最大的期待。
桑杰當時是巴吉村黨支部書記,他作了村裡基本情況的匯報。“總書記囑咐我要向江蘇‘天下第一村’書記學習,我們想方設法要把集體經濟搞起來!”桑杰說。
真的做起來了。從2011到2017,巴吉村的集體經濟幾乎從零開始,到如今村民人人享受集體分紅。2016年巴吉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1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從林芝市驅車前往巴吉村,沿途會經過一個攪拌站,水泥砂漿在這裡加工成建筑原料。不遠處整齊排列的安居工程小區,以及林芝新城的大批建設項目,讓這個規模不大的攪拌站頗有“用武之地”。巴吉村隸屬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離林芝市城郊僅一公裡,又沿著318國道線,這樣的區位優勢,讓巴吉村干集體經濟有了很好的選擇。
宏鑫商砼有限公司如今由全體村民入股,企業年收入達3000萬元,並提供了53個就業崗位。還有雪域江南宏鑫建材市場,巴吉村以土地入股,簽訂25年的土地經營使用合同,巴吉村村民由此可以獲得長期而穩定的收入,去年租金為450萬元。
加上大柏樹園林景區,措木及日景區,巴吉村的集體經濟有聲有色。現任村支部書記米瑪說,以前村民各干各的,沒有集體產業,現在集體經濟搞起來了,去年6戶貧困戶,也在年底紛紛脫了貧。
“現在的村委班子很能干,大家也團結一心,家家戶戶勤勞致富。”格桑旺久作為八一鎮的人大代表,對當前村裡的情況感到欣慰,同時也念念不忘政策的功勞。這幾年,林芝市、巴宜區兩級財政共投資2300萬元,硬化村道、新建管道系統、改造旱廁、林木綠化……巴吉村便成了如今設施齊備的村。“城市有什麼我們有什麼。”米瑪說。
運輸旅游紅紅火火
2011年,桑珠次仁走在迎接中央代表團的村民隊伍中,他們穿著藏族的節日盛裝,夾道歡迎黨中央的慰問。桑珠次仁的侄子3次被抱起,除了莫大的榮幸與興奮,桑珠次仁還記住了這樣的一句囑咐,大膽去干去拼搏。
在高原藏區,村民的活計原本不是太多。“2000年左右之前都靠砍樹伐木維持生活,雖然來錢快,但由此致富的很少,也很難持續,跟生態保護更是沖突。”老村支書桑杰說。然而如今,幾乎家家都有了機械設備,男士跑運輸操機械,女士搞旅游做生意,日子慢慢紅火起來。
如今,許多家庭年收入已經達到二三十萬。桑珠次仁便是其中的一例。幾年前在村裡車隊的帶領下,他貸款15萬元買了一台挖掘機。接著工地上源源不斷的活兒,桑珠次仁還清了貸款,加上每年集體經濟分紅,年收入20萬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低息貸款幫了他不少忙,“家具更新了,小車買了,挖掘機有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
這樣的“翻天覆地”在達瓦央宗家同樣明顯。在低矮的小平房旁邊,一座兩層別墅小樓正在施工。前者是2013年她和丈夫結婚5年時花3萬元建的,而后者預計投入是100多萬元。剛開始生活的確拮據,后來丈夫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買了一台挖掘機,建筑施工的活兒帶來不錯的收入。達瓦央宗則靠著在村裡的旅游景點賣土特產,每年收入五六萬元。一邊干活一邊還款,如今他們已經有了兩台挖掘機,一輛雙橋運輸車,一輛小轎車。
“政策也很好。建房國家有補貼,種地有補貼,看病可報銷,住院分娩有獎勵,小孩上學不用花錢。我們也得好好干。”達瓦央宗這樣說。
西藏全區在全國范圍內首先實現了從小學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得到落實﹔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農牧民每年免費體檢一次……近5年,西藏每年七成以上財力投向民生領域,僅去年就安排財政資金1266億元用於教育等民生領域,較2012年增長98.7%。
帶頭領隊,相互提攜。大膽去干,去拼搏的勁兒也在村子裡蔓延開來。“以前貧富差距很大,現在我們要共同富裕。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格桑旺久說。
漢藏團結一家親
格桑旺久還是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2015年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從2011到2015,他都記住這樣一句話,民族團結是生命線,要搞好民族團結。
在巴吉村,民族團結那麼顯而易見,又那麼不易覺察。“在工地上藏族要和漢族打交道,旅游生意也是面對漢族客人,村裡的田地許多都承包給漢族,現金的技術和經驗也主要是跟漢族學習。”在格桑旺久看來,同吃同住的藏族和漢族之間,實際上也已經沒什麼分別。
巴吉村所處的林芝市,也是一個藏族為主體,漢、門巴、珞巴等10多個民族聚居的區域。在青藏高原上,各民族守望相助乃是必需和現實。以林芝市為例,如今全市各民族通婚家庭達到2374戶。
看看巴吉村的來路,也會發現藏漢之間的彼此幫扶才助它行至如今。村上宏鑫商砼有限公司的員工中,藏族28名,漢族25名。一個漢族帶一個藏族,教駕駛技術、出納會計,越來越多的致富能手在這裡成長起來。
65歲的藏族人西羅是更特殊的一位,中專畢業的他跟著漢族人王會計學了兩年,現在招呼著攪拌站上所有的金錢往來。一輩子的農民在年邁之際當上了會計,每月領著5000元的固定薪水,這是他沒有想過的。
當然也有內地的漢族人在巴吉村扎下根。格桑旺久家裡的10畝土地都出租了,其中4畝就是租給來自四川的漢族同胞,因為對方經濟條件不好,格桑旺久主動降低了租金,市場價800元一畝的時候,他的價格是500元,后來漲到兩三千元一畝,他的價格是1000元。
“作為一個民族代表,我有責任帶頭、幫扶、教育村民。”格桑旺久說,民族團結就是一個相互尊重的過程,村裡的一切發展,民族團結是基礎。
民族團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老村支部書記達龍的一生有許多感言。1966年,作為西藏百萬翻身農奴代表的他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2011年,作為巴吉村的一員,他見到了前來探訪的中央代表團團長習近平。“小的時候見到毛主席,老的時候見到習總書記,我這個71歲的老頭子很滿足。一輩子說不完對黨中央的感激,黨的照顧讓我們備受鼓舞,上下齊心加油干,大家日子很好過。民族團結,什麼都好!”老書記達龍把手捧在胸前說。
春風化雨入高原,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座小小村庄的變化,折射著黨中央關心與厚愛下,祖國西藏的點滴變化。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