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留得住綠水記得住鄉愁——大理洱海畔古生村的變與不變

2017年10月05日13: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留得住綠水記得住鄉愁

  【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托】

  “再美不過家鄉美,我也曾出門務工,但外面的泥巴跟這兒都不一樣。”說這話時,50歲的李德昌坐在青瓦白牆的自家庭院,院外就是洱海。

  李德昌的家在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當記者近日踏入這個小村庄時,蒼山洱海盡收眼底。兩年前的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坐在李德昌家的庭院,與村民談保護洱海、記住鄉愁。

  兩年過去了,古生村變得更加讓人羨慕和留戀,洱海更清澈,鄉愁更濃郁。

  水變清了

  古生村是洱海邊一個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以前,村民在洱海裡洗澡、洗車、洗衣服的現象很普遍,總書記來過之后,古生村再也沒有發生過這種現象。”李德昌談及這兩年的變化,信心滿滿。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古生村,站在洱海畔,看到湖水蕩漾,蒼山雲繞,提議合影。“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淨清澈。”

  如今,在總書記當年眺望的地方,立起了一塊巨石,刻有“立此存照”四個字。這是一種鞭策,古生村村民以這種方式提醒自己,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改善好洱海水質。他們曾深刻地感受到,被傷害的洱海是如何傷害他們的。

  由於污水排放、網箱養魚、圍河造田等原因,古人筆下“澄明萬象麗,照耀金銀宮”的洱海,曾經一段時間變成了“臭海”。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藍藻。“整個湖面厚厚的一層,幾乎看不到水了。”李德昌對此記憶猶新。

  村民何利成也深有感觸。洱海水質好的時候,他經常能看到弓魚,這是一種對水質要求極高的魚。“希望這些不再是記憶,而是重新成為現實。”他說。

  近年來,大理市在洱海及其周邊開展了環湖截污、退塘還湖、封湖禁漁等工作,洱海水質逐漸變好,目前可達到二類水的標准。

  生活變“綠”了

  盡管水更清了,“但比記憶中的還是差一點,小時候去洱海,口渴了捧起水就喝。我們要把水變得比以前更好。”李德昌說。與李德昌一樣,村民們都有著這樣的決心與信心。

  “總書記來過之后,古生村村民們的環保意識提升很大,生活方式改變很大,洱海的保護力度也更大了。”大理市灣橋鎮黨委書記張輝告訴記者。

  村民們主動放棄了養豬、養奶牛,對其他家禽實施圈養,盡可能減輕畜禽養殖給洱海帶來的污染。家家都建好了“三格式”化糞池,所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污水處理廠,不再污染洱海。戶戶都配備垃圾桶,垃圾不再隨地扔,集中收集后清運至鎮上的垃圾中轉站,而且做到日產日清……

  這兩年來,古生村還在村內主干道、巷道鋪設了污水管網。村裡還設立了灘地管理員,負責洱海邊灘地、水面和公路的日常保潔。推廣生態種植,用有機肥代替化肥,並制定村規民約,禁止村民在田間地頭和溝渠倒垃圾、亂丟農膜塑料和農藥瓶袋……

  為了宣傳環保,他們還用白族傳統的大本曲,編排了一曲《保護洱海,從我做起》:“海邊灘地不能佔,亂取沙土埋禍根。環湖樹木要保護,垃圾莫亂扔。禁止機動船捕撈,珍稀魚種保護起。保護水禽和候鳥,禁止亂殺生。洗滌莫用含磷劑,生產銷售更不行。”每到農閑時節,這首大本曲就會在古生村唱起來。

  每個村民都行動了起來,相互宣傳,彼此監督。他們經常查看房前屋后有無垃圾,溝渠和洱海水質有無污染,村裡會適時通報各家的環境整潔情況。“我們住在洱海邊,如果洱海變成臭海,第一個受害的就是我們。”李德昌對記者說。

  這就是古生村的覺悟。隻有水更清,環境更好,才會留住人,留住鄉愁。

  不變的是鄉愁

  古生村在變,但鄉愁沒變。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李德昌的庭院裡感受到了鄉愁。

  兩年后,李德昌的庭院仍然如故。青瓦白牆,三坊一照壁,照壁精雕如畫。院中點綴著幾棵桂花樹,樹下種著幾行青菜。幾張藤椅擺在庭院中間,椅子中間是一張木桌,桌子上仍然鋪著白族特有的扎染布。

  這個古朴的庭院,在習近平總書記走后吸引了數十萬人慕名前來。很多人想跟李德昌談合作,要把這兒改成客棧或者餐館。但李德昌拒絕了:“如果變成了商業,就感受不到那種鄉愁了。”

  鄉愁不僅是綠色的生活方式,還是傳統的建筑和文化。要記得住鄉愁,就必須保護好古生村的白族民居風貌,傳承好當地文化習俗。

  “總書記來古生村后,村民們對鄉村、對白族建筑風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深了。”張輝告訴記者,他們委托設計部門編制了《大理市灣橋鎮中庄村委會古生村省級示范村規劃》。這個規劃既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又對歷史文化、村寨風貌的保護和開發進行了詳細設計。

  為規范和引導村民建房時保持青瓦白牆、斜屋頂、淡墨畫的白族民居風格,他們免費為村民提供3到4套圖紙供選擇,還對村裡的古戲台、古橋、古廟等古建筑進行保護和修繕。木雕、扎染、銀器等白族傳統工藝,也在古生村更常見了。

  李德昌也有了打算。“我計劃建一個鄉愁文化館,把鄉愁傳承給下一代。”他對古生村的未來滿懷憧憬。

   (記者 陳海波 任維東)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