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 聰 姜 峰
2017年09月14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清華大學教授梅生偉(左三)與青海高校學子座談。 |
海東市瞿曇鎮台沿村牧家樂主人董夏杰、薛常梅夫婦與孫子共享天倫之樂。 |
養殖大戶陳生財在給牛添草料。 |
聽!72萬平方公裡的青海大地上,經濟社會發展足音鏗鏘。如果用一個字概括當下青海脈動的最強音,那就是“變”。
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轉變,從研究地方發展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轉變,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這“四個轉變”,是青海省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體現,是深化省情認識的思路創新,是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徑。
握准時代脈搏,青海正在迎來“華麗變身”。
生態火車頭 拉著青海跑
大江河、大草原、大濕地……青海豐富的生態資源,令人艷羨。
影響大、貢獻大、責任大、價值大……雖是經濟小省,但青海在全國生態格局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對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極為突出。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色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青海省委鮮明提出,“加快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是“立省之本”。
梳理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生態”一詞出現多達121次。毫不夸張地說,“生態火車頭,拉著青海跑。”
這個“立省之本”,關鍵在“變”,在於能否同時打好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兩張牌。
如何變?柴達木盆地,一個個大型風電場、光伏電站“追風逐日”,為青海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充電蓄能”。三江源頭、康巴藏區,歌聲悠揚、舞蹈歡快、美味噴香,令游客流連忘返。生態文化旅游,對於性格外向、能歌善舞的藏族而言可謂“無師自通”……
將潛在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高原大地的實踐中開花結果。
凝心更聚力 團結促進步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歡快的鍋庄舞是西寧諸多廣場、小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鍋庄,讓才吉和馬華從陌生人成為好朋友。“我退休后想找點事干,就到廣場上學跳鍋庄。才吉主動教我,現在她不僅是我的教練,還是我的好姐妹。”
長期以來,各民族在這裡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和諧與共、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加快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轉變,這是青海省情之要,其核心就是凝心聚力。”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強調,青海要始終高舉民族團結進步這面旗幟,努力打造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的民族團結進步大省。
轉身謀全局 力避邊緣化
8月20日10時30分,隨著一聲汽笛長鳴,青海·格爾木—俄羅斯·彼爾姆的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從格爾木站駛出。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趟整裝中歐班列。
“中歐班列的開行,極大地擴展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空間。”青海晶潔鎂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寧介紹,“以前走海運,先把貨物運到天津,再運往俄羅斯,繞道折騰一圈,最快也得3個月。”如今,貨物可一站式運抵俄羅斯,而且時間縮短至十幾天,效率提高了6倍。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青海省委強調,“加快從研究地方發展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轉變”是“強省之策”,其核心是提高站位,把青海放在全國大局中謀劃,“絕不能在新的發展階段被邊緣化。”
環境要保護 發展不停步
既是生態保護區,又是傳統農牧區,保護和發展如何兼得?
“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的關系,把環境保護、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統一起來。”青海省委強調,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加快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
在青海,特色種養業、現代服務業、生態文化旅游業、民族特色手工業和新能源產業等正在迅速崛起。生態功能區內的農牧民,逐步放棄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轉向綠色發展。
與此同時,青海不斷健全完善生態保護獎補機制,加大補償力度,提高補償標准,增加生態管護崗位。
截至去年底,僅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域就累計下發草原生態獎補資金130億元,受益牧戶76.5萬戶,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9%。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4日 12 版)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