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09: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0月10日,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委在京舉辦“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四場報告,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圍繞“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就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10月10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左)在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人民網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高雲才)10日上午,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委在京舉辦“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四場報告,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圍繞“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就作報告。韓長賦在總結“十二五”農業農村輝煌成就時表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開創了“三農”發展新格局。
韓長賦在報告中指出,“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開創了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連續登上兩個千億斤新台階﹔農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村扶貧事業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面貌得到顯著改善﹔農村改革深入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農業農村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韓長賦表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五年,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的關鍵五年。農業農村發展既面臨著基礎保障地位更加凸顯、國家財力和物質基礎更加雄厚、改革紅利加速釋放等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一系列挑戰。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著眼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不斷開創“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的美好明天。
在京黨政軍機關干部、中央企業負責人和首都高校師生800人參加了報告會。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輝煌“十二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再上台階
黨的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持續發揮作用,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十一連快”……“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四場報告10月10日在京舉行,本報記者採訪了報告人、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基礎上,“菜籃子”產品也豐產豐收,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問:“米袋子”“菜籃子”生產和供應達到了怎樣的規模?
答:對於一個13多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十二五”以來,我們始終把千方百計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農產品供給水平顯著提升。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連續登上兩個千億斤新台階。2011年以來糧食總產連續跨越11000億斤和12000億斤兩個關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過的。2014年達到12142億斤,今年預計超過12000億斤,將連續5年超過11000億斤,連續3年超過12000億斤,表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由“十一五”期間的10000億斤跨上並站穩11000億斤的新台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已連續11年增產,既增強了我們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糧食人均佔有量達到450公斤,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產出世界25%的糧食,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並且實現由糧食援助接受國向糧食援助捐贈國的轉變,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世人稱嘆的重大貢獻。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基礎上,“菜籃子”產品也豐產豐收、供應充足、價格穩定。2014年,我國產出616萬噸棉花、3517萬噸油料、1332萬噸食糖、7.6億噸蔬菜、1.5億噸水果、8707萬噸肉類、2894萬噸禽蛋、3725萬噸牛奶和6450萬噸水產品,肉類、禽蛋、蔬菜和水產品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佔有肉類130斤、蔬菜1100斤、禽蛋40斤、水產品94斤,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問: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消費水平也高了,農民收入和消費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答: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習近平總書記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二五”期間,我們始終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推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10.1%,目前增幅已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高於GDP增速,連續11年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5年縮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萬元大關,增速將繼續保持兩個高於的態勢。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長近3000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明顯降低,文教娛樂、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農民住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消費層次明顯升級,億萬農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農村扶貧事業加快發展。全國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億人減少到2014年的7000多萬人,5000多萬人摘掉了“窮帽子”,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中國反貧困成就已成為世界的典范。
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新農村建設邁開了大步
問: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化,請您談一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怎麼樣?
答:“十二五”以來,我們按照“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以農業現代化為主攻方向,把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和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作為著力點,綜合施策、持續發力,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5個數字上。一是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這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農田可以實現旱澇保收,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和現代種養基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其中,集中力量建設4億畝以上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基本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連、路相通。到2014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86億畝。二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一大批高產高效示范區的創建,促進了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實現了由單一技術突破向多技術、多因素集成創新推廣的轉變。電子商務蓬勃發展。2014年涉農電商企業已經達到3.1萬家,在線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三是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穩定在96%以上,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已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超級稻、大恆肉雞、中國對蝦“黃海系列”等一批優質農作物和畜禽水產新品種加快轉化運用。四是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入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插秧割麥腰累彎”正在成為歷史。2014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8億千瓦,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75%。五是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我國已經從賣原字號農產品進入到了賣制成品的新階段。201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超過23萬億元,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到2.2︰1。
問:現在的農村環境越來越好、服務越來越多,“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哪些重大進展?
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十二五”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農村環境越來越整潔,以垃圾、污水治理為重點,清理了亂堆亂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溝,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實現了垃圾統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農村飲水更安全了,用電更方便了,道路更暢通了,房子更整齊了,解決了2.98億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改造農村危房近1300萬戶,並同步改善了供熱、排水、排污、小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全國出現了一批路暢燈明、水清塘淨、村容整潔的新農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蓬勃發展,2014年全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比2010年增長近1.5倍,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處、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農村社會管理扎實推進,農村文明向上的社會氛圍正在加快形成。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三農”發展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
問:“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
答:“十二五”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推動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一是農村土地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為了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要求落到實處,我們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試點,目前已有12個省開展整省推進試點,有2160個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試點。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積極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承包地,讓承包地經營權真正活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超過4億畝,比2010年增加了2億多畝。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著力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集體經營共同發展。截至今年6月,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4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病虫害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既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又以服務的規模化帶動經營規模化,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經營收益。
三是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涌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開始返鄉從事農業創業。這些新農民帶來了互聯網思維,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和淘寶等電商平台,創新性地銷售各類特色農產品,並將各種文化創意引入到農業生產中,正在給古老的農業產業注入嶄新的生機和活力。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主要得益於哪些經驗?
答:這些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始終堅持把“三農”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新世紀以來連續出台了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三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黨的“三農”政策理論,進一步明確了“三農”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為推動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引。“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持續增加“三農”投入,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証明,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更應加大支持保護力度,決不能形勢好了改政策、糧食多了減投入。
二是始終注重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二五”期間,堅持實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和完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啟動實施新疆棉花、東北四省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適時調整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穩定在合理水平。繼續實施糧油和生豬大縣獎勵補貼、農業防災減災生產補助、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補貼補助政策,使重農抓糧、務農產糧和保護資源生態不吃虧、有動力、可持續。目前,農業形勢好,農民日子好,最根本的是黨的“三農”政策好,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這是新時期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是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十二五”以來,針對農業農村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央更加注重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中央先后出台了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等文件,國務院印發了金融服務“三農”發展、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等文件,正在研究制定農墾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見,這一系列文件都是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做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按照中央要求,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扎實有效推進,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實踐証明,改革創新始終是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利器和制勝法寶。
相關專題 |
· 聚焦十八屆五中全會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